北京去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按:本想自家解释“学”之于今人的启示,结果发现无论怎么讲都太“薄”。所以改换思路,回溯经典,析《礼记·学记》。但又发现其中涉及到《尚书·兌命》的句子,遂起了再读《尚书》的心。“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果然名不虚传,无奈之下只好退而求其次,述前人所讲,表己心之诚,庶几可矣。待日后学力渐进,再行重析。欢迎众位师友批评、指正。是为记。体例:1.原文,以粗体展示。引自屈万里《尚书集释》,以下为求阅读方便,只在首次标明出处;2.张文江先生讲解,以下简称“张解”。但需要事先声明的是,张先生的解读我会尽量优先选取紧贴文意的部分,其间一些引用、发挥之言,我会再行标注,酌情删减,名之为引申。所以如有“张解”气势不连贯之处,大半缘故在我,诸君不可不明察;3、我重述张先生讲解,首先把张先生略过的翻译和引文努力补全,其次试着在其中加入个人领会感悟,最后如有可能加以总结。因只是在下一家之言,登不得大雅之堂,故以下简称“读略”(这还是源自启厚兄文章的灵感);4、有关“读略”部分,因为主要想给我的学生们出示一种读陌生古文的范本,所以我在写作时主要以解释得更通俗、更有代入感、更能让中学生了解分析文言时需要有的思维等为鹄的,所以或许在其间有些分析过于刻意、夸张,还请众方家见谅。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1。1高宗,殷王武丁也,小乙之子。说,武丁梦中所得贤人。诗臣工毛传:“工,官也。”百工,即百官也。傅,地名。岩,穴也;义见楚辞七谏(哀命)王注。史记殷本纪云:“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羣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学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孟子告子下,墨子尚贤下亦载傅说事。说命三篇,亡。今尚书中说命三篇,乃东晋梅赜所传本。(以上引自屈万里的《尚书集释》)“高宗梦得说”,高宗为何而梦?原因在于王思哲学家。正因为心心念念地想,所以会出现此梦。百工就是百官,工的字形在于接通天地,官的作用在于接通最高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百工不知道治国的总纲,没有经过梳理,完不成居间的传导关系。求诸野和得诸傅岩,说明此人不在朝。傅岩,地名。此节是《书》序,揭示整篇的大纲。从《尚书集释》中看到,引入了《史記·殷本紀》后,我们就对整个求访应梦贤臣的过程稍微明确了。这也是“经书”和“史书”的区别,同是一件事,“经书”注重经义的阐释;“史书”注重事件的记述。两种体例内容一致,但各占一面,不分高下,区别只在于作者想传达的意图不同。这即是“文以载道”。由于他是从傅岩(地名)被选举出来、任用的,所以叫傅説。“胥靡”,指的是被用绳索连着强制劳动的刑徒,主要从事筑城等土木工程。这就与后文“築於傅險”对上了。也就是我们课文中的“傅説举于版筑之间”。需要注意的是“筑”字的位置摆放不同,所以意思会变化,筑城的“筑”就是动作,版筑的“筑”就是事物。这种迁移在课外文言阅读翻译时需要注意。说命《说命》为本篇题目。全文共三篇,上篇高宗对傅说,中篇傅说对高宗,下篇傅说论学。高宗就是商高宗,武丁。他是“盘庚迁殷”中那位盘庚的侄子。可以从张先生的“剧透”中得知,这三篇一定不会是单一的独语叙述,而是会有对话出现,这点不可不察。(上)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王宅忧”,高宗居父亲之丧。“亮阴三祀”,把政事委托给冢宰,默而不言三年。《尔雅?释天》:“夏曰祀,周曰年。”“既免丧,其惟弗言。”弗言有三层意思,一、不说话。二、不主动说话。三、不发布政令。于字形“君”从尹下之口,亦即掌握话语权(或解释权)之人。又字形“尹”为手持权杖,可比较象征独裁官权力的“棒斧”。居丧三年应该不言,但是居丧结束了还是不言,为什么呢?这就构成了悬念。以人际交往而论,言就是彼此间的互相交流,而交流也就是供养。《说文解字》:“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段玉裁注引郑注《大司乐》曰:“发端曰言,答述曰语。”互相消除了声气的交换,也就是互相消除了供养。古罗马独裁官狄克推多(Dictator),其字根dic就是说话或者发布政令,“狄克推多”就是命令他人的人。社会上的人如果有矛盾,直接的反应方式,往往就是不理睬他。很奇怪的是,汉字“睬”明明只是不接口,却用上了目字旁,那就是包括不看他。鲁迅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且介亭杂文附集?半夏小集》)也包括了声音和目光两方面。所谓的理睬不理睬,理就是受理或整理,睬就是反馈或不反馈目光。小孩子今天你睬我了,明天我不睬你了,看似只是玩游戏,其中有极深的人生意义。“王宅忧”,这个“宅”是动词,类似于我们之前学的课文《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军”翻译为驻扎,这里的“宅”是居住的意思。“忧”,有两解:一解是本义,指担忧,发愁。本字古作“憂”,是形声字,上“页”(xie)下“心”。会意。心中有了忧愁,必然在脸上(用“页”即人头代表)反映出来。后加“攵”(suī表示行走),形成“憂”字;一解是指居父母丧。大都从第二种意思,但我认为这两种意思都通,居父母丧时也必然是担忧、发愁的,形容枯槁的,像插在瓶子里的花没了香气。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商王武丁深深地沉浸在为父居丧三年的忧愁中。这句话只有三个字,但是意味深长,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到那个忧愁的情境中去了。“亮阴”,就是天子居丧的说法。“三祀”,三年。高宗武丁居父亲之丧,为父亲守孝三年。在这三年之间,他把政事委托给冢宰,默而不言三年。居丧这事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一种礼。《弟子规》里也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有同学说,为什么非得是三年呢?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儿女生下地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我们三岁之前都是父母在照料我们饮食起居,所以,父母去世,我们也该为他们守孝三年,这不是应该的吗?所以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武丁是一个有仁心、谨守孝道、慎终追远的人。《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同“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鲜(xiǎn),少。所以,这么一位守礼尽诚的孝子,他在这三年之间,在沉默之中一定想了很多。可能在思念已逝的父亲,但他更多的是要思考逝者已矣,治理国家的大任落在了自己的肩上,“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自己过去是王子,有父亲在后面支持、爱护,但现在一切都是新鲜未知的,我要自己立起来,还要继承父亲之志,把这个国家治理好。所谓治理好,就是我们熟悉的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永远不会陷入被抛弃之中。然而,居丧三年已经结束了,按常理说,他应该大展宏图,把自己脑海中的构想实现,去处理政事了,可他却依然不说话(“其惟弗言”),不处理政事。这不合常理。开头不合常理,就意味着开始设置悬念了。摘录《论语·阳货》(17.21)全文如下: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①,期②可已矣。”子曰:“食夫稻③,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④,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问道:“父母死了,守孝三年,为期也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仪,礼仪一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已吃完了,新谷又已登场;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了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那个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道:“安。”孔子便抢着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晓得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以为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宰我退了出来。孔子道:“宰予真不仁呀,儿女生下地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的。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着三年怀抱的爱护吗?”①钻燧改火——古代用的是钻木取火的方法,被钻的木,四季不同,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马融引《周书·月令篇》文),一年一轮回。②期——同朞,音基。jī,一年。③稻——古代北方以稷(小米)为主要粮食,水稻和粱(精细的小米)是珍品,而稻的耕种面积更小,所以这里特别提出它来和“锦”为对文。④居处不安——古代孝子要“居倚庐,寝苫枕块”,就是住临时用草料木料搭成的凶庐,睡在用草编成的藁垫上,用土块做枕头。这里的“居处”是指平日的居住生活而言。致同学们:窃以为这里孔子问宰予的“于女安乎”,可以与孟子讲的“放心”参照来看。其间有关言语,也可以联系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富贵不能淫》中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句来理解,更有滋味。附录《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又及,说到“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让我想到一件事:有一回我问一位同学为什么没写作业,他说自己家猫丢了,找猫去了,结果一直没找到,所以没写作业。一时之间,我竟不知说什么好。“不如学也”!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王弗言,破坏了气场的平衡,于是群臣不安,纷纷进言。王以退为进,发动了一场造势。“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前句知,后句行。作则,成为榜样或法则。明哲二字,明就是知道自己懂什么,哲就是知道自己不懂什么。“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中国和希腊不同在于有天子,君王作命犹如乐队的指挥,百官承式犹如配合的乐手。“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王不下命令,臣下执行什么呢?揭示了其中的尖锐矛盾。《说文解字》口部:“哲,知也。哲或从心。”此相当于明。心部:“悊,敬也。”此相当于哲。以古希腊而言,智慧可当“认识你自己”(knowthyselvs),而明哲可当“过犹不及”或“无过度”(notingtoomuch)。两者相辅相成,后者尤其重要,此即实践智慧,所谓“审慎”(sophrosyne)。上节说到高宗武丁居父亲之丧,守孝三年,在这期间,他把政事委托给冢宰,默而不言三年。有同学可能会不理解这是为什么?不怕冢宰篡位吗?典型的现代人思维(笑)。其实这个疑惑,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有人提出来了: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①,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论语·宪问》(14.40)]
子张道:“《尚书》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言语。’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不仅仅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继承的君王三年不问政治,各部门的官员听命于宰相。”
①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又叫“凶庐”。两语见《无逸篇》。
杨伯峻《论语译注》所以说由此我们知道,这是一种传统,老国王去世了,年轻的新王居丧三年不问政事,文武百官听命于丞相。这丞相可以说就算被“托孤”的对象。大家读过《三国演义》的可以联系“白帝托孤”那段,刘备就将后主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如是颇有古之遗风。那么显然,这位“冢宰”一定与王室关系密切、人品可靠、才华出众,是值得托付的对象。而武丁居丧三年后仍然不发话、不处理政事。现在群臣百官都坐不住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哪,于是都过来进谏。这里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群臣的心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什么样的臣子都有。所以我们姑且就先极端地分两拨人分析一下:贤臣可能会担忧,我们这位新君怎么还不发布政令,这样下去国将不国矣;而奸臣可能会惴惴不安地想,这个新王是不是在琢磨怎么收拾我呢?他要是发布政令,我还能想想对策,可是他什么也不干,我也不知他是何意啊。剩下的中间的臣子被这两股焦急的情绪一感染,也就焦急起来,大家就都一个接一个地上书说,哎呀,“知之”就是知道自己懂什么、不懂什么,这些都清楚了以后就该去成为榜样了。言外之意就是,您都静思默想三年了,应该在这三年里想到了不少事。但您不是一般人,您肩膀上还有整个国家。所以您不该总活在玄想之中了,您想完了之后该去付诸行动了,该去治理国家,成为万民仰望的元首了。况且只有您发布政令,我们才能根据政令去执行。您不发话,我们师出无名啊。这里我们能看出,王的“不言”与群臣的“咸谏”之间产生了张力。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冲突、矛盾显现出来了。什么叫“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就是。所以在写作之中,情节内容方面,就需要我们至少要有意识找成对的人、事、物来构建冲突,引人入胜、逐渐进入中心,语段结构上,也需要我们有对举的意识,把语段写得美观。以上内容可以看做是王“不言”和臣“咸谏”之间展开了一个力场,矛盾凸显,对话将要开启,解决矛盾的办法留待下回再看。就到这吧。劉觀之
求其放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