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想,夏、商、周的人究竟在看什么书?
在给出这个问题的确切答案之前,我先做出几个否定,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夏、商、周的人不看什么书!
在给大家具体解释这个问题前,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下:
夏: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商: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周: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也就是说,老祖宗的三个朝代满打满算将近年,如果没有合适的规则和尺度,老祖宗是不可能稳固一个朝堂将近五百年的,所以关于老祖宗有没有文化这点,不要再问出这么愚蠢的问题了!
仓颉据说是公元前年早的字,经历了两千年了,后人能没点长进?再说古人经历的可是物种极为丰富的时代,为了传承和活着,他们得绞尽脑汁。
所以关于古人的智慧和文字这点毋庸置疑是有的。
之前不是考古发现一件合金制品,据说来自商周,然后国外的合金技术发现的很晚。
言归正传:
一、夏人、商人、西周人不看什么书。
1、诗经
提起诗三百,有句俗语叫“男取名楚辞,女取名诗经”,由此足以见得当今诗经的火热程度,而且诗经当中还有几篇课文收录进了义务教育课本里,因此对于很多人而言,对诗经并不陌生!
但正是这个不陌生感,却让很多人以为古人都是看诗经的。
但是其实诗经真正成书是在春秋时期中期,也就是大约公元前年左右的样子,之后孔子修订《诗》才使得诗经有了流传的可能性。
毕竟孔子在当时那个时代,也算是名流了,名流推荐的书,其他自恃为名流的人肯定也会争相去看。
因此,你说夏人、商人和西周人要是能看到诗经,岂不是天方夜谭了!
2、尚书(尚书为孔子整理,包括夏商周的书)
尚书分为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二者的区别在于成书的时间,今文尚书成书于汉代,而古文尚书也同样是孔子负责编簒修订的。
所谓的修订,就是孔子通过考证和自己的思想糅杂将古代(这里指的是对于孔子而言的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整理成册,便成《书》,后汉代改名《尚书》
而书的内容收录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那么,《尚书》夏商、西周的人确实无缘见,但是关于尚书中的“四书”却能被当时的人看到。
这也是为何现代人热衷寻找虞朝的真相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假如一千年之后,封建时代的故事只能见于书本,很多人肯定也会想,究竟有没有唐宋两朝之类的,我们距离那个时代太久了,只能通过考古或者那个时代之后的人们的典籍来了解那个时代。
3、左传
很多人都觉得左传听起来很古老,但是左传又被称为《春秋左氏传》,也就是说是左丘明为了解释孔子修订的《春秋》而专门编簒的一本书。
其实这不难理解,比如现代社会不是有很多红学家么,他们不也是一辈子都花在啃红楼梦身上,靠着红楼梦成为了闻名文学界的红学家!
而《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又被称为“春秋三传”,所以说你现在知道董仲舒这个公羊派的人走的路的伟大了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典籍家喻户晓,其他典籍只在小范围传播,当真致命!
4、山海经
你别看山海经比较神秘,讲的又是三头六臂啊,又是太阳处故国啊之类的,但是成书却在战国时期,你可以把它当成一部地质、地理典籍,也可以当成一部神话小说,甚至医药、历史等等。
至于山海经的故事,却并非全然是杜撰,只不过是随着时代的流传一步一步夸大而已!
这是源于古人的图腾崇拜和器官崇拜,你可以看到很多人首蛇身,腰间盘着蛇,手臂上挂着蛇等等的,还有就是三双眼睛、六条胳膊……
尧舜他们都需要说一个巨人踩了一个脚印,然后才有了他们;后续汉高祖还要斩白蛇,足以见得,古代人对于神话加强君权的需求其实是有的,将君王夸大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不再认为皇帝得位不正了,而是真正地上天之子!
也就是说,可能在夏商周时期,民间流传过类似的故事,但是没有人把他们整理成册!
二、夏商周的人看什么书?
考虑到三个朝代将近跨度两千年,所以其实将他们分开来讲好一些。
据史实考证,目前最早的文字见于殷商晚期,叫甲骨文;最早的竹简见于周朝,叫简牍。
然而尚书有云:为殷先人,有册有典。
这个总不能是龟甲和兽骨编成的典籍和整理成册的东西吧?
所以商朝可能就有了竹简。
言归正传,我们来分别说说,夏商周各看什么书:
1、夏
据史传,易经除了周易,还有连山和归藏,按照某些人的说法,连山属夏,归藏属商,而周易属周!
关于连山和归藏最早见于周礼!
东汉学者恒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而周易不足五千字。
假如连山易真的出自夏朝,八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或者器皿上,这谁受得了啊?
要知道这是在汉代时期恒谭说的话,大家可以根据这个例子想一想,周易不足五千字,但是现在的周易足足两万四千一百零七字!
虽然不知道后边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原本+译本?
假如夏朝有连山易的话,夏朝的文化绝对不可能这么匮乏!
但是夏商之间没有出现明显的断代!
所以关于夏朝看什么书还需要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继续考证!
目前见于《史记》和《尚书》的有《箫韶》、《甘誓》、《胤征》、《夏小正》
2、商
商朝的文化无疑是十分繁荣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秦始皇都“焚书”了,作为绝对正义的周王怎么可能还会留着商朝的反动典籍?
所以商朝的龟甲和兽骨很可能多数就地掩埋了,至于简牍呢,只能通过一些胆子大的人写的书籍来判断了!
本来还以为《竹书纪年》能够窥得门径,但是从竹书纪年里的《书》曰,就可以知道,这本书成书应该是晚于孔子所处的年代的,所以真实性上,略打折扣!
对于商朝的书籍,我们只能从太史公的书上找答案了!
那么商朝具体的书有什么呢?
《帝诰》、《汤征》、《女鸠》、《女房》、《汤誓》、《典宝》、《夏社》、《汤诰》、《咸有一德》、《明居》、《伊训》、《肆命》、《徂后》、《太甲训》、《沃丁》、《咸艾(yì义)》、《太戊》、《原命》、《仲丁》、《盘庚》、《高宗肜(róng)日》、《高宗之训》(这是太史公根据《尚书》和《诗经》整理的)
3、周
相比起夏商的难寻和真假难辨,周朝无疑是在宣传上进行了一次革新,比如周朝之后文人必看的《周易》。
我们来首先看看周朝武王对商王裁定的罪责!
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用白话说就是:一、听信妻妾的话;二、自绝于上天,违背日、月、北斗的运转规律;三、和兄弟关系不好;四、将俗乐引进朝堂,取悦妻妾!
从武王对商王的裁定可以看出,对于商朝的文化,周武王是完全和他相反的,也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夏朝其实是有文化的,至少在音乐上做出了等级上的规定!
那么周朝都有什么书呢?
《周易》、《大诰》、《微子之命》、《归禾》、《嘉禾》、《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佚》、《多方》、《周官》、《贿息慎之命》、《顾命》、《康诰》、《毕命》、《臩命》、《甫刑》、《颂》、《大雅》、《吕刑》、《周官》等等
最后两个很明显是诗经的根本之二,也就是说虽然诗经没在西周成书,但是春秋不也是东周列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