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个轻松的话题,大家一定都知道姜子牙。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绝对属于特权阶层,因为他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权力,那就是负责封神。不管你是哪方阵营的神,最后都要轮到姜子牙来给你定你的品级,定你的神格。天上的神组成的也是一个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江湖,所以他们也存在着官场,就跟地上的人的官场是一样的。此时的姜子牙可谓是威风八面,封神里面的学问可实在是太大了。同样是部级,那也有实职和虚职之分,即使是都是实职,那也有油水多的和没油水的之分。比如说生育之神,就会实时得到供奉和香火的供应,而绝育之省只能让人唾弃、远离。布雨之神会轻松地得到很多的献祭,而沙尘之神恐怕就会让人敬而远之了。这里面是远近亲疏、利益攸关。姜子牙也一定非常享受这种掌握他神命运的时刻。那些等着听封的神即使其中有不满情绪,那也只能忍着,不然怎么办?现在就是姜子牙一个人说了算。
这时候的姜子牙从座位上站起来,整一整衣冠,漫步走到了诸神的面前,然后扑通跪在地上,纳头变拜,挨个地给他们磕头。大家看看姜子牙的画像,这时候就应该知道那个高耸的额头是怎么来的。
姜子牙为什么要给他们磕头?因为很简单,在座的诸位不管是大小,那都是神,只有姜子牙不是神,他是人。人见了神自然是要拜的。姜子牙确实没有被封神,据说是他的师父原始天尊曾经说过,姜子牙不适合神仙的世界,让他干成这件事以后,赐他一生人间的富贵。姜子牙是人却能封神,这叫神权人授。这个词又让我们想到了一个相对应的词,君权神授。由此我们不禁会产生一种联想,地上的君王和天上的神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利益关系?我敬天以礼,天还我以权。姜子牙多少还是会有些情绪的,毕竟他自己忙活了这么半天,连个神位都没得到。虽然说原始天尊答应给他人间的富贵,不过这时候的姜子牙按史书记载,已经是八十多岁了,他的人生还能有几年呢?很明显原始天尊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就对姜子牙说,我可以让你长寿,你想活多久就活多久,活腻了再说。而且等你死了以后,我在上面也会给你安排好一个位置,你放心一切待遇都按照最高标准。就这样姜子牙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个安排,他既能够享受人间的富贵,又能到天上得到万民世世代代的鼎礼膜拜,兩全其美,姜子牙是最終的贏家~
姜子牙究竟活了多久,这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这件事情似乎已经超越了史学的范畴,进入了数学领域,就连历史学家司马迁也束手无策。这让文科生的司马迁觉得非常的头痛。最后他只能说:“大约是活了一百多岁吧!”具体是岁还是岁,司马迁也搞不清楚。而据史书明确记载,姜子牙是在周康王六年去世的,也就是公元前5年。在周康王之前是周成王,在位37年,周成王之前就是他的父亲周武王,在位17年。所以从周武王到周康王六年,这已经是60年了。如果再加上姜子牙最初辅佐周文王的九年时间,那就是69年。所以姜子牙总共辅佐周朝69年。
那么,姜子牙又是在什么年龄开始辅佐周朝呢?在这方面,有尉缭子和荀子都有各自的说法。在《尉缭子·武议》中提到“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萌津,過七年餘而主不聽,人未知狂夫也,“
这是回顾姜子牙辅佐周文王之前的岁月。那时的姜子牙已经是70岁了。此外,荀子和西汉的刘向都提到,姜子牙是在70岁的时候遇到周文王。那么问题来了,辅佐周朝前的70岁,再加上总共辅佐了周朝的69年,那么姜子牙去世时应该是岁。如果他真的是在77岁出仕的话,那他去世时应该是岁。无论是岁还是岁,在现代来看都是相当的高寿啊。如果是放在缺医少药、医疗条件极端落后的先秦时代,那这个年龄更加令人匪夷所思,那麼這個年齡是真的嗎?
我感觉非常不可能~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毕竟,姜子牙是有孩子的。如果他在70岁后辅佐周朝的话,那么他的孩子们应该有多大呢?姜子牙在辅佐周朝之前是有过一段婚姻。也许他会有儿女。但即使如此,古人结婚比较早,生孩子也比较早。一般人十四五岁就结婚了,十六七岁就有孩子了。如果是贵族的话,那可能更早一些。也就是说,父母与自己的子女年龄之差,差不多也就是15到16岁的样子。如果姜子牙在70岁相周的话,那么他的长女邑姜应该就是55岁左右,至少50岁以上。而易姜最后是嫁给了周武王姬发。姬发当时应该是30多岁。国之储君又怎么会娶一个50多岁的女人呢?姬发的母亲是太姒,历史上著名的“三太”之一,也是一个贤良的女人。我们没听说过周武王缺乏母爱。即便是说易姜并不是姜子牙与前妻的女儿,而是在他辅佐周文王之后再婚所生的女儿,那么这种说法也很难合理解释。而且姜子牙还有十几个儿子呢。如果你说姜子牙活到了到岁之间,这种说法也许让我咬咬牙也能信。但如果你说姜子牙在70岁以后仍然把十几个孩子给生了出来,那我可真的无法相信了。我宁愿相信姜子牙是绿巨人,也比相信他有这么强的生育能力来得靠谱~呵呵~
再有姜子牙若是在70多岁时辅佐周文王,那么牧野之战便是在十几年后举行,也就是说,那时候姜子牙已经是90岁以上的老人了。我们再来看看姜子牙当时担任的是什么职务,他是太师。
不过这个太师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文官太师,那个坐在太师椅上的太师,或者说是那个光荣头衔的太师。在周国时,太师是最高的军事长官,是带兵打仗的。当时周国全国的兵力总共有六个师,每个师人。要说到武王伐纣的时候,周武王调集的兵力总共是至乘,也就是到辆战车。每辆战车的标准配置是30个人,其中甲士10人,三个人在车上,一个人负责驾驭车马,一个人负责射箭,一个人负责用长枪刺杀敌军。另外还有七个人是在车下做后备,如果上面的人受伤或者战死了,下面的人就马上顶上。
这十个人都是甲兵,也就是周国最精锐的虎贲军。另外的20人则是役从,是主要服务于这十个甲兵的。所以每乘人员是30个人,乘就是人,多乘就是差不多1万人。这就是周国出动的全部兵力。再加上那八个部落的1万多人,总共是2万多人的讨商大军。而姜子牙就是这2万多人的总统帅。据史书记载,周车乘陈于牧野,帝心从,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
也就是说,那时的周武王亲自在马车上指挥,而武王则让尚父(当然就是姜子牙)和伯夫一起带领整个大军。要是现在的话,肯定不能轻易地让一个快岁的老头子上战场吧。
什么叫致师?据史书记载,致师其实就是单挑,或者说挑战。
虽然形式可能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战斗意志,展现出一种“一战到底”的决心。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最终展现出的都应该是勇气二字。在周朝时期,致师是由专人负责的,这个人通常都是周王身边的侍卫,也是军中武力值最高的那个人。在西周初年,还常有致师之举。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方式就越来越少了,因为那时候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进入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像致师这种带点浪漫主义色彩的交战方式已经不太实用了。在《诗经》中有这样两句话:“维师尚父时为鹰扬,师尚父”指的就是姜子牙。这句话的意思是,姜子牙在挑战时像一只雄鹰在天空中翱翔。但是历史书籍中并没有记载姜子牙是如何进行挑战的。他是冲入敌阵跑了一圈再回来,还是驾车在阵前疾驰一番呢?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不像一个年届九十的老人能够做得出来的。大家可以想象,那时的战车都是实心轮子,没有任何的减震措施,地面也肯定是坑坑疤疤凹凸不平。这一路狂奔下来,九十岁的老人恐怕也就散架了。那还不满地都是姜子牙,这就不叫出征,那叫出殡了。
姜子牙有一位儿子,就是邑姜的弟弟,叫做吕伋。
吕伋后来继承了姜子牙的王位,成为了齐国的第二任国君,又被称为齐丁公。姜子牙在商朝覆灭之后被周王封在了齐国,成为了齐国的第一任国君,也被称为齐太公。按照史书记载,吕伋是在公元前年去世的,也就是在姜子牙去世的40年之后。因此,如果姜子牙在40多岁的时候才有了吕伋,那么这已经有点晚了。也就是说,姜子牙比他的儿子吕伋大了40岁。姜子牙去世后,吕伋又活了40年,因此吕伋去世时的年龄应该和姜子牙差不多,大约是或者岁。这显然让人难以相信。宋朝有一部书也推算了一下姜子牙的年龄,根据当时能够掌握的史料,这部书推算出姜子牙的年龄是多岁。那么按照这个年龄往回推,姜子牙在周朝的时间大概是69年,也就是说,姜子牙遇到周文王的时候,他大约是41岁,或者还不到50岁。那么十几年以后的牧野之战的时候,姜子牙也就不到60岁,而他所有的孩子都是在他遇到文王之后才出生的,是文王给他安排的另外一段婚姻。因此,姜子牙的大女儿邑姜可能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后来的周武王姬发,然后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周成王姬诵。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周武王去世以后,周公会辅政,因为那时候按史书记载,姬诵的年龄还非常小,可能不到五岁。姬诵是周武王的长子,这一点在时间上也就吻合了。因此,姜子牙也可能是在40岁不到50岁的时候,生下了他的长子吕伋。所以,五六十年以后,姜子牙去世,那此时的吕伋也应该是五六十岁,四十年以后吕伋去世,终年九十到一百岁,这样听起来略微合理了一些。
根据《战国策》记载,姜子牙是因为妻子的逐夫和在朝歌做屠夫失败而被赶出家门。换句话说,在齐地被老婆赶出来,同时在朝歌做过屠夫,但生意最终也失败了。这说明姜子牙当时很可能是以入赘的身份,作为赘婿入住妻家。赘婿的孩子要跟随母亲的姓氏,所以姜子牙遇到周文王的时候身边并没有一儿半女,因为即使有孩子也会留在他们母亲家。姜子牙的先祖曾经辅佐大禹治水,后被授予风于吕。因此,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姜子牙这个称呼是我们后来的惯用称法。他实际上应该叫做吕尚或者吕望,或者叫吕牙,自“子牙”这个称呼也应该是后来的。到了秦汉以后,姓与氏就已经不分了。在之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姜子牙的女儿叫邑姜,
邑姜影视形象儿子叫吕伋。因此,后来有人称他为姜尚、姜望等等,这是因为姓氏不分了。他的名字到底是尚还是望呢?这点也是众说纷纭。我觉得叫尚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古时候,男子的名字是用来让长辈来称呼的,所以他的名字就要尽量起得谦卑一些,不能太张扬了,这样很不礼貌。比如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听起来就很谦逊。而“尚”这个字本身就有很多的尊敬的意味,所以不太适合长辈来叫。而“字”则不一样,是平辈之间相互称呼所用,所以可以起得张扬一些。由此我觉得他很可能是叫吕望或者叫吕牙,因为在史书中也出现过几次“牙”作为他的名字,这或许也是后来“子牙”这个字的来源。而“尚”这个字很可能是跟他以后的地位提高以后,被尊称为“尚父”有关系。
关于姜子牙的出身地吕国,在史书上也有不同的记载。最早的史书包括《史记》都说姜子牙是出生在山东省,但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已经基本上可以证明,姜子牙所出生的吕国是位于现在的山西省的西南部,在当时是正好处于商朝和周朝之间这么一个位置。当时那个地方也有大量的羌人在那里生活,而我们讲过姜本身就是羌,姓姜的人本身就是羌人。据专家考证,一般来说姜指的是女性,羌指的是男性,称作“民族”的时候称为羌,而称作姓氏的时候称为姜。所以姜子牙是吕国国君的后代,到了他这时候可能已经是没落了,或者他本来就是庶出。他小时候应该接受过很好的教育,这也为他的日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出生在商周之间,这也就能解释他为什么能够去朝歌卖肉,又能在渭水遇到周文王。他投效周文王与周文王联合,也可以解释成羌人与姬姓的周国人组成的一个反商联盟。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周朝的人不是经常抓羌族的人做人牲奉献给商朝吗?他们不是跟羌人是死敌吗?怎么还会与羌人联手呢?其实羌是商朝人对生活在西部那些民族的总称,是泛指,而实际上生活在西部的这些人并不是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祭拜的神灵都有很大的不同,彼此之间也是经常的征战。有的是支持周朝的,帮助周朝剿灭其他的部落,有的是反对周朝的。很明显,姜子牙所在的吕国最后是站在了周王的这一边。
姜子牙和周文王的相遇,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都知道的是,姜太公是用钓鱼的方式来结识周文王的。但是,在史书中并不认为这是唯一的方式。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并不确定姜子牙是怎样遇到周文王的,他列出了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是,在周文王被商纣王软禁于羑里的时候,散宜生他们曾经找过姜子牙,让他出主意救出文王。后来文王出来以后,为了感谢姜子牙,就让他来周国做事。慢慢的,姜子牙得到了重用。
第二种可能是,姜子牙自己找到了周文王,算是自荐。在那里开始做官。
还有一种说法是,姜子牙在昭哥卖牛肉的时候,遇见了周文王。当时,周文王正好是去朝见商纣王,突然听到旁边的牛肉摊子上传来了一阵歌声。看到一个屠夫一边弹着手中的杀牛刀,一边高声吟唱。文王一听,哇,商朝好声音,所以他就马上转身,邀请姜子牙加入周朝的战队。这就是“吕望鼓刀而入周”这个典故的由来。
第二种愿者上钩這種說法呢,
司马迁在描述这件事情的时候用了一个不太雅的词叫做“奸”,指的是用计谋或者说是使诈。說“吕尚盖尝貧困年老矣,以魚釣奸西伯侯”。周文王有一天要外出行列,临行前他给自己占了一卦,想知道此行的收获会如何。结果解卦的人告诉他说:“您这次出气能捕获的是‘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周文王一听:“哦,那我不去了。”解卦的人心里想:“您可千万不能不去呀,姜子牙已经在钓了好几天鱼了。您要不去我跟他也没法交代呀。”当然了,这只是开个玩笑。史书上解卦的人说,您所获得的是“霸业之辅”。据说周文王在遇见姜子牙之前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他梦见了天帝身穿黑袍,站在令狐津的渡口对他说:“我要给你一个帮手,他的名字叫望。”周文王没听清,忙问:“叫什么名字?”天帝说:“望。”文王说:“再说一遍”“望望”周文王一害怕就醒了,他怕被狗咬了。呵呵呵~他的爷爷古公亶父也曾经跟他说过,要找一个叫望的人,辅佐他成就一番霸业。所以周文王在遇见了姜子牙以后就问他:“你是叫望吗?”姜子牙说:“是的,望望。”~~文王当然不会一开始就任命姜子牙为太师,他还要进一步观察一下他的能力。但周文王毕竟是善于识人用人,他用人之所长。他最开始任命姜子牙的职务是让他主管一些法律方面的工作,因为姜子牙有多年的钓鱼经验,所以一定会非常擅长钓鱼执法。自那以后,周国的财政收入成倍的增加,周国又得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再以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克商,然后又协助周公旦东征,平定了三监之乱。后来姜子牙被封在了齐国,成了齐国的第一代国君。不过,姜子牙的直系后代似乎是不太争气。后系的直系子孙齐哀公被同族的也就是姜姓纪氏的人告发,说他犯了僭越之罪。最后被周王当着诸侯诸公的面当众烹杀。再以后,春秋时期田氏篡权,齐国再也不姓姜了。姜子牙的直系此地再次跌落尘埃。或许他们会效仿先祖子牙,继续在渭水之滨以直沟垂钓,希望再来一场君臣相会。不过,时过境迁,到来的恐怕只能是寂寞沙洲冷。
今天先聊到这,我是一叶偏舟,带您看故事,品历史。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