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葛之战,周王被射伤,也许带走了郑庄公成为“春秋五霸”的希望。郑庄公赢得了战斗,却输掉了郑国发展的未来,这可谓得不偿失。郑庄公,郑国第三代君王,才华出众,绝非平凡之人。在周代实行分封制的时期,郑国被认为是“后起之秀”,直到周宣王时才建立国家,而此时已是西周末期。当时的关中地区局势动荡,宗周王室随时有可能倒台,因此郑桓公便请求将封国迁往洛阳以东的荥阳,以寻求一片安全的疆土。
前年,申国联合西戎,攻陷了镐京,郑桓公在此次战斗中遇害。然而,他的儿子郑武公成功地护送平王东迁,获得了卿士的地位,从而得以协助处理政务。在郑武公和郑庄公的努力下,郑国的实力不断增强。郑庄公即位后,秉持精进图治的理念,将郑国推向了极盛的局面,使得其他诸侯国都对郑国感到畏惧。
郑庄公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内部平定了叔段之乱,外交方面则让卫国、蔡国、陈国、宋国屈服,同时与鲁国、齐国结成联盟,成为了“远交近攻”的奠基人。事实上,我们所熟知的“远交近攻”策略,原创者并非范睢,而是郑庄公。在郑国鼎盛时期,对于不服从的诸侯国,郑庄公则打着周王室的旗帜,站在道义的制高点,率领军队讨伐,维护着礼乐。
作为卿士,郑庄公有着“奉天子命以讨不庭”的资格,成为了处理诸侯国矛盾的调解者。正因如此,郑庄公的威名远扬,诸侯对其敬畏有加,甚至被誉为“小霸主”。然而,郑国却未能在后人评选的春秋五霸中占据一席之地,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郑国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四面环敌的中原,发展空间受限。春秋时期,礼乐仍然受到重视,兼并并不流行,因此“灭国”的惯例并不普遍。其次,尽管郑庄公才华横溢,却输掉了郑国的未来,这样的得失相比显得不值。
与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相比,郑庄公的成就似乎不足以与这些春秋五霸相提并论。总的来说,郑庄公的辉煌和遗憾共同构成了古代历史中值得深思的一部分。春秋时期,尽管郑庄公多次战胜周边国家,却未能将军事成就转化为国力,未能扩张疆土。
郑国疆域有限,因此发展受到了限制,尽管曾经也曾繁荣昌盛。相比之下,齐国、晋国、楚国、秦国之所以能够壮大并称霸,与其广阔的疆域有关,这些国家拥有巨大的活动空间。在和平时期,郑国地理位置优越,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等国家的商旅往来都需经过郑国境内,因此郑国能够征收商业税,获得丰厚收入。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激烈,和平时期并不多见。因此,郑国的地理位置变得尴尬起来,在几个大国进行交战时,郑国往往成为战场,遭受破坏,这就失去了发展的环境。此外,郑庄公过早地与周王室闹翻,失去了依托。
郑国作为“后起之秀”,在春秋初年之所以能大显神威、让各路诸侯畏惧,正是依托于王室。周王被视为“天下共主”,这种观念广泛流传。尽管在当时,周王室的实力已大不如前,也没有多少诸侯去朝拜他,但周王的地位仍然很高,没有人敢轻易触犯。尽管周王室实力衰落,却仍具有道义上的优势,而郑国则实力强大。
因此,郑庄公在辅政时以王室的名义征战、调节诸侯纷争,并出兵抵御北戎,让诸侯无人敢对抗。尽管周王的实力已经不足以支持他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战略上仍具有价值,然而郑庄公未能善加利用。在平日里,郑庄公与王室发生冲突可以理解,但不应该撕破脸皮、兵戎相见。
在繻葛之战中,郑庄公率兵迎战周、陈、蔡、卫联军,与周桓王发生冲突。在交战中,郑国大将祝聃射中了桓王的肩膀,导致联军溃败。祝聃的这一箭破坏了礼乐制度,使周王的权威受到了严重打击,从此礼乐制度不再是各国出兵征伐的依据。
因此,郑庄公无法再以周王室的旗帜作战,失去了道义上的优势。再加上糟糕的地理位置,郑庄公没有成为霸主的资本,只能是小霸主了。
相比之下,齐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并非在战场上击败楚国,而是采纳了管仲的策略,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加上齐国实力雄厚,其他诸侯无不归顺,楚国也只好前来会盟。郑庄公固然能力非凡,却缺乏像管仲这样的顶尖谋士,未能正确处理与周王室的关系,因此未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如果有管仲这样的辅佐,郑庄公的成就将更加辉煌。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