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你们知道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吗?又知道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在春秋战国的这一段历史中,虽然最后的赢家是秦国,但是整个过程中存在感最强的,当属齐国。虽然最后仍被秦国所灭,但是在这之前,他实力强盛,令周围的国家不容忽视。
那么一提到齐国,我们就想到了“齐鲁大地”。话说齐国的存在感那么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里都有他,可是他的老邻居鲁国去哪儿了呢?怎么感觉没有什么存在感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鲁国吧。
吴起求仕我们要想知道鲁国,其实免不了要提到齐国一嘴。当时姜子牙帮助周武王姬发平定天下,被封了齐国国君,而鲁国则是周公旦的儿子周伯禽的封地。按理说,这开国之君都这么有名怎么会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
关于齐鲁两国的交织,源于一个人。一个与创造《孙子兵法》的孙膑齐名的将才——吴起。
这个人与两国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这就要讲到吴起的求仕之路了。
吴起这个人呢,的确是个人才,他在魏国的时候,秦国来打魏国打不过他。后来又去楚国,一番作为也让出国繁盛起来,只可惜赏识他的伯乐楚悼王不幸去世了。吴起这个人,走到哪儿都是个可用之才。那么他与齐鲁两国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话说一开始的时候,吴起其实是在鲁国学习本领,本来相安无事。有一天齐国要来攻打鲁国,两国实力悬殊,眼看着鲁国就要被齐国灭了。吴起当即自告奋勇要当领兵之人,可是路过的国君不放心,他认为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怎么可能会安心的帮他攻打齐国呢?结果这不说还好,一听到这话,吴起直接将妻子杀了,向鲁国国君证明自己的忠心。
这一波杀妻求将,终是让他如愿以偿接到了帅印。可是仗打完之后,吴起身为有功之臣,本应论功行赏,但却是因为他杀妻求将让朝野上下不满。这也成了吴起一生的污点。后来吴起一直被针对,实在忍受不下之后,他逃离了鲁国。
孙膑入齐其实说实话,吴起虽然德行有亏,但是如果鲁国国君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倒也不会逼得人家杀妻了。再者说,要不是吴起,你鲁国早就被齐国打趴下了,怎会有如今的日子过呢?
当然了,从鲁国跑路的人才也不止吴起一个,《孙子兵法》的作者孙膑原本也是鲁国人。他被庞涓陷害入狱,还被他挖了膝盖骨,此经历着实可怜。那么是谁救他出苦海的呢?是齐国国君。齐国是真正有慧眼的啊,饶是孙膑被挖了膝盖骨,还能一眼看出孙膑是个可用之才,回到齐国之后还许诺他高官厚禄。
这么一个人才被人陷害了,鲁国的国君竟然都不查一下就将人抛弃了。国君都如此愚昧,国家怎么还会强盛呢?除了孙膑,还有本就是鲁国人的孔子。鲁国国君一天到晚都嚷嚷着复辟周礼,要兴教学。可是向孔夫子这样的人物都未能受到重用,可见他鲁国就是个草包子罢了。
若是他肯给一间学堂,孔夫子哪用得着周游列国讲学?
反观其他国君,秦国重用来自魏国的商鞅,张仪。齐国重用来自鲁国的孙膑。人家国君也没挑刺说:你会不会帮着自己的母国?人家那是有才就用,求贤若渴。哪像鲁国,一个劲的把人才往外撵。
起于萧墙那看到这里有小伙伴们就要问了:鲁国把人才都赶跑了,那他是用什么人治理国家呢?孔夫子在《论语·季氏》中说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一句话,就指出了鲁国的问题所在。前面我们提到了鲁国的开国之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也就是说,人家是和周朝同属一家的。
我们中华被称作礼仪之邦,就是源于周朝的周礼。再加上周公是他们的始祖,所以他们总想着恢复周礼。也正是因为“守周礼”的缘故,鲁国的朝政一直是士族在把握。这样的话,同样是身处乱世,别的国家在努力发展实力,只有你在固守自封。落后就要挨打,你不灭亡谁灭亡?
何况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国都在改革,鲁国不想改革吗?他也想,毕竟谁不想富国强兵呢?可是,路过的朝廷,却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希望学习别的国家,提升实力的开放派;另一种,则是死活不肯让步,非要复辟周礼的保守派。
两种不同的政治声音出现,就势必会争个高下出来,结果可想而知,保守派赢了。这可倒好,别人国家已经能够以一当十了,鲁国却在不断的倒退。这就很奇葩了,别的国家打的口号是“富国强兵,称霸中原。”他们让国家富强,让百姓安乐。提高自己的国力,逐渐有了一方的势力。
可是鲁国就不这样,人不仅不进步,还非要搞复辟,和整个历史和社会为敌,周礼固然是好,但是你也得前进呐。照这样下去,别人来打你时,你无将才可用,士兵们常年不训练也打不过别人。战场之上还要和人讲礼仪,都说刀剑无眼,都上了战场,人家会管你讲不讲礼貌吗?直接砍了你就完了,哪来的时间互相见礼?
只能说,战国时期诸侯雄起,周王室早已被架空。鲁国自认为是周王室的亲戚,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其实吧,鲁国人不过是把复辟周礼作为一种心灵慰藉罢了。只为了满足自己高高在上的虚荣心而已。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鲁国的存在感这么低了吧?不识人才,故步自封,思想腐朽。整个国窖度是落后的信息,这样的国,迟早会灭亡。战乱时期,就得不断的富国强兵,充实自己。否则,怎么存活下来呢?
参考文献:《周礼》《春秋战国》《战国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