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前或前)的历史大事。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
夫子《春秋》经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与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然而由于《春秋》叙事过于简单,亦被后人讥为“断烂朝报”。
功罪春秋《春秋》的精微言词是经过深思熟虑,饱含深意的,力求在精炼至极的字词间体现对历史的思索,对人物的评价。《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参考译文: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凭的也是这部《春秋》。”
见仁见智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孔子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晦地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后世对此有褒有贬。
“春秋笔法”指就是这种在“微言”之中暗含“大义”的写作手法。微言,指含蓄微妙的言语,大义,指精深切要的义理。“微言大义”语出自汉代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