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三百年前,国王盘庚带领商王朝的子民进行了一次首都大迁徙,出发地是奄,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目的是殷,今天的河南安阳,这次大迁徙带来了商王朝的黄金时代,甲骨文、妇好墓、青铜器中的气韵与精致就是这次大迁徙的结果。
道德经年轻的国王盘庚冲破重重阻力才得以完成这次迁都,“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于是,迁都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有很多单辕双轮的牛车,装货也载人,队伍中更多的是负重荷货的奴隶,拥簇在牛车、马骑周围蹒跚而行。他们终于渡过了黄河,怎么渡的黄河?渡了多久?伤亡情况如何?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有一个兴旺发达的商王朝。
老子两百多年后,商王朝衰落了,被周王朝取代。有一个叫微子的商王室成员,顺应了这次变革,没有与商王朝一起灭亡,他便是孔子的远祖,因此,孔子一再说自己“殷人也。”约到了孔子的前五代,孔氏家族又避祸到曲阜一带,八百年后,又回到了起点。
孔子自愿成为周王朝礼乐制度的维护者,但周王朝的历史枢纽一直在自己家乡西边,三十四岁那年,他终于向西出发“问礼”洛邑,鲁国的君主鲁昭公提供了车马仆役,孔子一路想的最多的,确是素未谋面的一位前辈学者---老子,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也可以理解为档案馆馆长,史书记载为“周守藏室之史。”
老子这个人太神秘了,史学家司马迁写到他的时候都扑朔迷离,究竟年长还是年幼于孔子?孔子究竟有没有问礼于老子?学术界争议颇多,根据《礼记》、《庄子》、《孔子家语》、《吕氏春秋》等古籍互证,孔子应该是向老子问过礼的。这是两位真正站在全人类思想巅峰之上的伟大圣哲的会面,这是中华民族两个精神原创者的会合,这是真正同等品级的会话,两千多年前的洛阳,在这一天,应该凤鸾长鸣,贵不可言。
老子否认自己有伟大的学说,也不赞成世间有伟大的学说,他觉得最大的学说是自然,生命的自然状态,无悲可言,无喜可言,宠辱不惊。现在,他要出发了,骑着青牛,向函谷关的方向,古道西风,古藤老树昏鸦。
到了函谷关,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守关的官吏关尹喜是个文化爱好者,关尹喜---请记住这个名字,正是他的提议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站在了世界巅峰,看到未曾给世间留下过文字的图书馆馆长要出关隐居,便提出一个要求,能否留著作,作为批准出关的条件。老子一写就是五千字,就是我们看到的《道德经》又名《老子》。写完,他就出关了,史学家司马迁说:“莫知其所终。”
孔子在拜别老子二十年后,也开始长途跋涉,再次向西,这一走就是十四年,重重艰险、无数次碰壁后再次回到故乡时已经六十八岁,妻子已经在一年前去世,七十岁时,独生子孔俚又去世了,七十一岁时,最喜爱的学生颜回去世了,他老泪纵横,连呼道:“天丧予!天丧予!”七十二岁时,子路和冉耕相继离世。孔子在这不断的死讯中,大规模整理着“六经”,尤其是《春秋》耗力最多。一天,正在编《春秋》,听说有人在西边猎到了仁兽麒麟,他怦然心动,叹道:“吾道穷矣!”随即在《春秋》中记下“西狩获麟”四字后罢笔,以后的《春秋》文本出自他弟子之手。
大限已近的那一天终于来了,他声音颤抖的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唱过之后七天,这座泰山真的倒了!
两千多年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广泛传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老子》。《纽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的十大写作者,老子排名第一,全世界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老子》几乎每家一册。孔子学院遍及全球,向全人类介绍、推荐这位圣哲的至善、仁厚、优雅、快乐和健康。
何为不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指出:“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生命有尽头,永生与不朽存在于其他,老子和孔子的立言,当为不朽,我们永远记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