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背后又有什么历史

相信看古代影视剧的时候,一些文人墨客会时常冒出“春秋笔法”这句词,那么什么是“春秋笔法”呢?这其中又有什么含义呢?

要想了解上面的问题,还得从一部史书说起,没错,这部书就是《春秋》。

《春秋》这部史书是鲁国的国史,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修订而成。

后来的研究者发现,春秋这部书的写法很讲究,每个字都暗藏玄机,美誉为每字必寓褒贬。

后来因为它的独特写法就延伸出了“春秋笔法”。《春秋》有两大特点:

一是记事极为简略,也就是言微。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就写过了。

第二点是有着较为固定的词例,比如“弑”与“杀”的不同,“攻”与“伐”的不同等等。

孔子(剧照)

不同的措辞对应着修史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也就是大义。

以上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春秋的“微言大义”,也称为“春秋笔法”或“春秋书法”。

大家都认为这是孔子笔削春秋的产物,我说的笔削,简单来说,就是修改文章的意思。

今人拿春秋里的文字与商代殷墟甲骨文对比。发现两者在许多词例上有相似之处,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那么商代的文化传统是如何影响“春秋”的呢?

春秋(书籍)

刚才说过,春秋是鲁国的国史,鲁国的开创者是周公的儿子伯禽。当伯禽受封时,从西周朝廷带过去了一定数量的卜士巫史。这些巫史在商代就以家族为单位,世代相袭。

入周之后,继续其先祖传下来的职业,并由于西周的分封散布于各地,尤其是姬姓诸侯国。

据此可知,鲁国史书的特点代表了周朝的记事传统,而这种传统可以上溯到殷商。所以春秋的笔法主要不是孔子创造的,而是鲁国史书的固有特点,是有传承,是有迹可循的。

伯禽

新的“春秋笔法”就是“义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