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 http://www.yunweituan.com/明末清初,关羽取代姜尚成为“武圣”,之所以被儒家接受列庙祭祀,固然因其是历史中真实的忠义无双的人物,并非“怪力乱神”,更重要的是关羽是《春秋》一书中“大丈夫人格”的践行者,而且似乎中国古代所有的武将之中惟有他精读《春秋》,并深得要意,且身体力行,古人赞其曰:“义存汉室,致主以忠,《春秋》之旨,独得其宗”。《春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竟然让关羽手不释卷?《春秋》全名《春秋左氏传》,是左丘明对《春秋》一书作的详细记述和一些个人注解,它既是“经”,也是“传”,更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中更是记录了春秋时期的一些经典战例,如“曹刿论战”等,我们可以很大概率猜出,关羽读《春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研究其中的战例。也有人说《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史官所著《春秋》史书为基础,后加入自己所见所闻,后整理修订而成。亚圣孟子后来将《春秋》定为“五经”之一,从而这本晦涩难懂的书籍被社会逐渐承认。孔夫子著《春秋》,将其书写于纸下,创造出儒家文化,而关羽读《春秋》,是学习了儒家的“忠义仁勇信”等精神的精髓,更是将其实践化,二人在不同的领域层面居然有了相同的哲学内涵,正印合了“大道之义,殊途同归”的道理,一幅流传了千年的对联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那么关羽为何偏偏对《春秋》情有独钟,而不是《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呢?一种思想可以培养一个人的世界观,更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关羽的忠义人生,从始至终都被《春秋》思想所深深影响。一、关羽深研《春秋》,得益于他的启蒙老师胡斐。在关公故里,胡斐是当地大儒,他饱读诗书,对《春秋》更是用心研读,成为《春秋经》的权威之士,当时有不少人都将子弟送入胡斐门下听讲学习,而关羽有幸成为胡斐的学生。关羽五岁开始启蒙,跟随胡斐学习多年,深受老师的影响,关羽对《诗经》、《周易》等百家论著并不感兴趣,而是对晦涩难懂的《春秋》研读的颇有建树。胡斐此后便悉心教导关羽精读《春秋》,并辅以兵法、阵法等教授,这段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研读《春秋》的习惯便由此而来。二、关羽独喜《春秋》,更是受了家庭的影响。与小说演义不同的是,关羽家庭出身相对比较高贵,是典型的文人世家。关羽祖宗关龙逄,被封为“忠谏公”,此后“忠”便成为关家家训的核心。关羽祖父关审,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他“冲穆好道”,常以《春秋》训其子。关羽出生时,其祖父已过世三年,但以《春秋》训子的传统却被保留下来,他的父亲关毅虽然也是读书人,但也仅仅研读《春秋》一经而已,这也是为何要把关羽送入精通《春秋经》的胡斐门下学习的主要原因。关羽家族世代文人,皆精研《春秋》,到了关羽这一辈,自然还是延续家风,所以读《春秋》成为关羽一生习惯。年遐龄就曾对关羽精研《春秋》盛赞不已。自孟子而下读《春秋》者不乏人,而能与《春秋》大义见诸行事之实者,唯关侯一人而已!三、关羽读《春秋》最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习惯爱好,更是历代统治阶级对他的形象加以固化。现在国内目前存世的“关帝庙”大约有两万多座,几乎每座关帝庙都有关羽抚须观《春秋》的雕像,而供奉这个雕像的大殿一般也被称之为“春秋殿”或者“麟经殿”,这代表着春秋大义,更代表着忠义精神,是儒家众神袛中最能代表历代王朝“春秋大一统”的精神象征,因而关羽才会由公而王,由帝而圣,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武圣”,这既是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是儒家的需要。所以说,真实历史中的关羽是否真的看《春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树立关羽这个“忠义”形象更能方便统治,更为儒家经学传承的逻辑作了定义,这才有了“春秋书,至圣为臣子而作也,善读春秋者太史公也,能行春秋之事者关夫子也”得千古定论。结语:不难看出,《春秋》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推崇中央王朝,强调“大一统”观念,而关羽一生行事都以“春秋大义”为本,这使得关羽与《春秋》精神完美的整合在一起,成为传统人格与道德的象征,这就更使其在无数的英雄豪杰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武圣”。最后用一句诗结束本文。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