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吴平文/图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冬天的伊始,农作物已全部收成并储藏起来。从气候来看,立冬时节南北气候尚有差异。偏北地区开始水结冰、地凝寒;而南方大部分地区仍是舒适宜人的“小阳春”天气。若有冷空气侵袭,则偶有降雨增多的寒潮天气,可谓是“一雨便冬”。
立冬丨三侯
一候水始冰。气候渐寒时,流水水面开始凝结,但尚未结成坚冰。
二候地始冻。而后土地开始冻结,但仍未到坼裂的程度。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指的是野鸡类大鸟,一般畏寒,冬天开始便不多见;蜃则是大的蚌蛤,生长于海边,外壳的颜色条纹与野鸡十分类似。于是,古人便误以为到了立冬时节,“雉”就会进入水中变成了“蜃”。
立冬丨民俗
出郊迎冬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
《吕氏春秋·孟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日:‘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翻译过来便是,立冬前三天,负责天象观测记录的官员太史要特地向天子察报:“某日立冬,盛德在水。”于是,天子斋戒三天,立冬这夭沐浴更衣,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接冬气。之后,天子要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以顺应肃杀的时气。
晋崔豹《古今注》也写道:“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雯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贺冬拜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在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
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立冬丨养生
北方的饺子,南方的羊肉汤,你选哪个?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饺子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因为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被冻伤,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
也有一说,秋去冬来属于交子之时,所以立冬有吃饺子的古老习俗。冬天是北方白菜丰收的季节,白菜馅的饺子最常见。
而在南方,每到立冬和冬至,人们会买羊肉回来吃。羊肉肉质细嫩,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不腻不燥,能补肾益气,祛寒开胃健脾。既能帮助人体抵御风寒,又能达到滋补的效果。
立冬丨诗词
关于立冬的诗词里,可以读到一贯的“天涯逆旅、客寄他乡”的题材,也有吃酒赏菊等生动的生活场景。此外,在降雨增多的寒潮天气,农民的日子是异常疲敝的,苏辙的描写让读者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
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今年立冬后菊方开小饮
[宋]陆游
胡床移就菊花畦,饮具酸寒手自携。
野实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复如齑。
传芳那解烹羊脚,破戒犹惭擘蟹脐。
一醉又驱黄犊出,冬晴正要饱耕犁。
立冬闻雷(节选)
[宋]苏辙
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