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如果两国是同盟国,那

大家好,我是潇禅。本期为您继续解读《春秋》。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国君如果驾崩了,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

一个国家的国君如果驾崩了,不仅仅这个国家要举国吊丧,还会通知其他的国家,以便别的国家能够及时来吊唁。

皇上驾崩

在春秋时期,人们如此重视礼制的社会,则更是如此,前文书我们说到,天子、诸侯、大夫、士他们的葬礼都是要按不同的规格来进行。不仅如此,两个国家是否是同盟国的关系,也决定了讣告的内容。

滕国的国君去世,春秋没有记录滕侯的名字

在鲁隐公在位第七年的春天,滕国的国君滕侯去世了。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滕国基本上算是一个比较小的一个诸侯国,虽然国家小,但是地位和其他的诸侯国是同等的,也是诸侯的级别。

滕国国君

一个国家的国君去世了,对于这个国家来说可是一件大事,《春秋》这部书也不乏记录这类事情。这也是人之常情,放在现如今社会,也是这样,毕竟即便是普通人,生老病死也是人生大事。何况一个国家的国君。

再说在历史上,人们传统观念比现如今还要更加深刻。当然史书上要着重记录的。但是这次滕国国君滕侯去世,《春秋》这部史书却没有记载滕侯的名字。

滕国遗址

这乍一看似乎是一件很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但是春秋时期人们是非常重视礼制的,史官对于这么大的一件事,当然马虎不得。当然不会是忘了记录。

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春秋左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春秋没有记录滕侯的名字呢?我们知道春秋这部史书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来记录的。整部春秋历史,也是以鲁国的视角来进行记录。

而鲁国在春秋时期,是最重视礼制的一个国家。如果说春秋新兴的一些诸侯国不在乎礼制了,还情有可原。因为整个春秋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各个诸侯国也是越来越不重视礼制。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春秋是一个逐渐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鲁国是个例外,鲁国的传统就是非常重视礼制,所以好多事情是否符合礼制,鲁国的史官是拿捏得非常准确。

之所以春秋没有记录滕国去世国君的名字,那是因为在滕国国君滕侯去世的时候,鲁国和滕国两个国家并不是结盟国。

所以滕国在向鲁国发出讣告的时候就没有告诉鲁国自己国家国君的名字。同样鲁国的史官在记录这件事的时候没有必要记录滕国国君的名字。

同盟国,则必须遵守这个礼制

那么如果两个国家是同盟国,则必须遵守一个礼制。那就是当两个国家结盟的时候,彼此要把彼此国家的名字和国君的名字向自己国家的宗庙神灵进行报告。

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春秋左传》

在这个国家的国君去世的时候,向同盟国发讣告也要写上这个去世国君的名字。这么做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向同盟国传达国君已经逝世的信息,并且还要告诉同盟国继承人是谁。

传达这样的信息,是为了以便两个国家能够继续过去的友好关系,并且还能起到安定人民的作用。这样一个做法在春秋时期,是礼制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前文书我们说到了一个同盟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当同盟国中有一方被其他国家攻击的时候,被攻击的国家有义务通知自己的同盟国,并且同盟国接到信息后,有义务支援被攻打的国家。

这次同样是同盟国之间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本国国君去世后,一定要及时向自己的同盟国报告去世的国君名字和继承人。以便继续两国的友好关系,和国家的稳定。

文/潇禅

图/网络

参考资料/

《春秋左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