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因一篇多字的长文,著名影视演员李小璐又在网上掀起了新一轮的八卦狂欢。
明星离婚这种绯闻历来就是吃瓜群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好事者当然不会错过此等盛事,纷纷戴上有色眼镜来找茬、拿出放大镜来查找文章中的纰漏。
还真有不少人从中扒出了“明星没文化”的铁证:李小璐在文中说了一句“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引得许多“文化人”纷纷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并非孔子说的,而是出自《左传》。
那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孔子到底说过没有?这句话真的源自《左传》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左传》原文没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
关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一典故的出处,网上各种“百科”都说是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讲的是春秋时期晋灵公残暴无度、滥杀无辜,大臣赵盾和士季进宫劝谏的故事。
我们来看看《左传宣公二年》中《晋灵公不君》这篇原文(节选):“(士季)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我们来对比一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两句话的意思虽差强人意,但是前句8个字,后句12个字,一长一短,一骈一散,外在形式上完全不一样。虽然说丑小鸭可以变成白天鹅,但那毕竟是在童话里。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前句的表达重点是“圣贤不会有过,凡人才会犯错”,而后句的“人谁无过”,则表明不管是圣贤,还是凡人都是会有过错的。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强调的是推脱责任,也就是说人人都会犯错,不要太过苛求;“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强调的是改过自新,也就是说人虽然会犯错,但只要改正了,就是最好的事情。
《春秋左传》显而易见,《晋灵公不君》中“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的出处归自《左传》,显然有些牵强附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几个不同版本
在古代文献资料中,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相近或相同的相关记载有很多。
《旧唐书李德裕传》:“人谁无过,俟其悛改”,南宋陆九渊《与傅全美》:“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明代王守仁《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等等,不一而足。
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内容与形式上都最为接近的,是东汉班昭《女诫》:“自非圣人,鲜能无过”,南朝范晔《后汉书曹世叔妻传》:“自非圣贤,鲜能无过”。虽然“鲜能无过”只是个陈述句,语气不如反问句“孰能无过”那么强烈,但在这两句话里,都出现了“圣人、圣贤”,字数也是8个字,句式也变成了4+4,所表达的意思也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完全一样。
真正出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的,见于清朝汤斌《汤子遗书志学合约》一文中。同时,在《清史稿孙嘉淦传》中,也有“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这样大同小异的话。
故此,窃以为:“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的出处,应该是班昭《女诫》,或南朝范晔《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有人肯定会反驳说,《左传》成书时间,要比《女诫》《后汉书》早很多,“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这句话是根据“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转化过来的,不是原文照搬。
可是,比《左传》更早的典籍中,有关知错就改的记述比比皆是,如《尚书仲虺之诰》:“改过不吝”,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对这句话作了进一步阐述:“述汤之所以王,则曰:‘用人惟己,改过不吝。’言能纳谏也。”《周易益象》亦有云:“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孔子是主张知错就改的
《论语卫灵公》载:“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这说明,孔子是主张知错就改的。他认为,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错误就好。
《论语》中,关于孔子三省吾身、知错就改的言论俯首即是:“过则勿惮改”“小人之过也必文”“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中也多处记载,说孔子有时候言行不当,一经别人指出,都会立即道歉并改正,是一位有德行的谦谦君子。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弟子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弟子的话,体现的就是孔子的思想行为。
虽然《论语》等文献记载中没有明确孔子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但是谁又能说,知错就改不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呢?更何况,孔子与《左传》及其作者左丘明有着极深的渊源,对《左传》的创作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
《左传》的写作动机即在准确表述孔子思想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宝贵的文化典籍,被钱穆先生称为“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准观点所在。”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为解孔子《春秋》而作《左传》。
左丘明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论语》:“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班固《汉书古今人表》记载,孔子为观鲁国史记,而结交鲁国太史的左丘明,左丘明将藏于秘府的史记出示于孔子观看,可见他们二人关系甚笃,三观一致,义气相投,同好恶、同受鲁文化影响,以至在思想倾向以及著述中,二人都有惊人的相似。
关于左丘明创作《左传》的动机,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与这段内容相近的记载也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中。
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左丘明作《左氏春秋》的目的就是避免孔子的弟子们随意肢解《春秋》本义,为了确保孔子《春秋》的真意,乃依孔子《春秋》为本而立《左传》。
对于孔子与左丘明同观史书之事,严彭祖《严氏春秋》引《孔子家语观周》篇也有类似的话:“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入周,观周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这段记载,说明了左丘明创作《左传》,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左传》不仅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有着鲜明的儒家思想属性。
左丘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儒学家,他在《左传》中宣扬了“尊礼”“敬德”“保民”“慎罚”等思想,把儒家思想的经义进一步发扬光大,从而奠定了后世儒学的理论根基。
左丘明在《左传》中写出了“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样的话,与孔子思想同本同根同源,是儒家文化的一脉相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真的就是源自孔子,源自至今还对中国人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儒家思想文化。
最后说一句题外之话,关于如何看待明星八卦、花边绯闻,孔老夫子早有敦敦教诲:要克己复礼!《论语》中还给出了具体的执行方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老夫子告诫大家要少吃瓜,别乱吐瓜子皮,少八卦,多点一理性,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