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室中的女子被分为长公主公主郡主

时间的长河从不会停止,历史自然也在随着不断的推进,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事物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就连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是如此,而在皇室中,里面的女子更是被分为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等,其中有何区别?长公主的核心就在于“长”字,顾名思义一般都是皇帝的嫡女或者是有功的皇姊妹皇姑母等,自东汉为始,皇帝的女儿都被称为公主,而姐妹们则被称为长公主,姑母类别的则是大长公主,西汉的礼制则稍有不同。在正常情况下,西汉的长公主都是皇帝的嫡长女,除此之外就是皇帝的姐妹了,不过到了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长女刘义王,建武十五年封舞阳长公主,此时刘秀处于地位,所以长公主的人员并不一定是皇帝的姐妹。这种现象持续了一段不少的时间,直到东汉末期,把皇帝的姐妹封为长公主,才算是成为了礼制的一部分,公主最多的应该就是唐朝了,一般而言是只有皇女才有的称号,不过如果遇到了特殊情况,宗女和王女也是有资格晋升为了公主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很特殊的公主,被称为和亲公主,含义就很明显了,就是前往番外和亲,原来女子的地位可以是王女、宗女甚至大臣的子女,或者是宫女,一旦被安排上了和亲的命运,立刻就是被晋升为公主。公主的含义是“公为之主婚”,起源于春秋战国,之后简化而来,西周的诸侯都被称为“公”,在周天子的女儿下嫁的时候,都是诸侯前来主婚,因此就是“公为之主婚”,久而久之就被称为公主了,刚开始是主持婚礼之意。而郡主的称呼则盛行于两汉和两晋时期,在这个时期都是指皇帝的女儿,只不过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亲王的女儿同样可以被封为郡主和县主,到明清时期则是亲王的女儿被称为郡主,只有更下一级,郡主的女儿被称为县主。封号的不同则是领地的不同,到了清朝皇女则被称为“格格”,而格格又被分为了数等,亲王之女被封为郡主,被称“和硕格格”,之后郡王之女才被封县主,而贝勒的女儿则被封为“郡君”,也就是后来的“多罗格格”,划分多样,区别同样不小。古代皇室中的女子被分为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有什么区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