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一、翻译这一篇很精简,我们把全文翻译放到最前面:桓常侍听到别人议论深公,就说:“这位深公久负盛名,而且前辈都赞扬称许他,又和我的先父是至交朋友,不该议论人家。”
二、人物与争论及考证桓常侍,一般认为是桓彝(-)。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镇)人。其九世祖是东汉大儒桓荣,据说是齐桓公的后代。桓荣是龙亢桓氏的始祖,龙亢桓氏也是当地的世家大族。
据田余庆先生考证,桓彝的太爷爷可能是高平陵政变时力劝曹爽与司马懿对抗的桓范。不过史书上记载,桓范被司马氏夷灭三族,所以此说存疑。但大概率桓范跟桓彝是有些亲戚的,也就是说自桓荣以来,桓彝祖上也曾阔绰过。
桓彝的爷爷桓楷曾做过济北相,父亲桓顥(颖)做过公府掾,都是五六品的官员,只是这两位应该寿命都不长,没能将桓家门第发扬光大。至少桓顥去世的比较早,所以桓彝“少孤”,但他“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时人方之许(邵)、郭(泰)。”
因此,有了名望的桓彝,倾力结交名士,时时打造形象,在两晋之交的名流圈混得风生水起。加上他本身文武双全,最后壮烈殉国,一时为朝野称道。桓氏在他这一世,也从别人眼中的寒门,逐渐跻身于门阀之列。
到了他儿子桓温,一生高歌猛进,独揽东晋大权,差点谋朝篡位。除了桓温自身的能力外,未尝没有借用父辈留下的令名与政治资源。因此,桓彝可以说是龙亢桓氏承上启下的人物。
前文提到桓常侍的时候,我说的是“一般认为”说的是桓彝,因为桓彝做过散骑常侍。但是有“一般”就有别的“般”,它般是如何认为的呢?这就要拎出本篇的另一个人物:深公。
深公,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没有异议,说的都是竺法深,也叫作竺道潜,或者叫竺潜。他是两晋时的名僧,出身于世家大族,《高僧传》附会他出身琅琊王氏,是王敦的兄弟,这个权当一说吧。竺法深精通佛法,与当时的达官显贵及佛道诸人都有交往,不过其思想和著作都没有留下来。
据《高僧传》的记载,他卒于永康二年(年),“春秋八十有九”,则其生年应为公元年。若按刘孝标的记载,他去世时七十九岁,则其生年当为年。
不管是还是年,都比桓彝出生的要晚,则竺法深与桓彝父亲是至交好友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据记载桓彝从小就失去父亲,即便假设说他二十岁丧父,则竺法深当时至多十岁。他父亲与一名十岁的孩童做忘年交,不是说没有可能,只是有点比我还能扯淡罢了。
所以有人提出这里的桓常侍说的是桓彝之子——桓温。可是依着桓温的尿性,一生快意恩仇,从来不吝惜于评价别人,听到别人嚼舌根,恨不得把耳朵凑到人嘴边听,又哪里会如本篇中这么义正词严地制止别人评价他人呢。
三、桓彝为桓温打下的江山即便本篇的桓常侍,乃是桓温之误,世人还是喜欢把本篇的德行安到桓彝头上。因为桓温虽然有功业,但是他有心谋逆,成功了也罢,关键是还没等成功自己便去黄泉与父亲团聚了,搞了个政变未遂。
如此,时人及后来史书对桓温又会有什么好评价?《世说新语》德行篇又怎会去褒扬这个乱臣贼子。反观其父桓彝,一生出处有度,名重朝野,举荐贤良,施政有方,忠贞节烈,赞誉无双,为桓温的崛起打下了一片江山。
空口无凭,我们试着拿事实,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桓彝为桓温都铺好了哪些坦途。
桓彝从小名声不错,做了州主簿,在八王之乱时加入了齐王司马冏的“义军”。后来齐王被长沙王司马乂所杀,桓彝的政治生涯暂时告一段落。也许就在这时,他已经看到了北方的大乱,便迁居江南。
只不过谯国龙亢桓氏,在中原算不上二流士族,渡江之初更被江南士族所轻视。另外,桓氏累世以经学传家,桓彝从小受的教育自然是封建礼学那一套。可是魏晋之际,玄学兴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所谓“大名士”成了社会追求的偶像。与“大名士”交往,一来可以获取名望,二来可以积攒人脉,这些都是茫茫仕途中的捷径。
桓彝为了吃到这波红利,便加入了一个名叫“江左八达”的偶像组合。他们的核心成员是谢鲲、阮孚、胡毋辅之、羊曼、阮放、王尼、毕卓以及桓彝,他们的日常团建活动就是喝酒、裸奔,搞行为艺术。谢鲲、胡毋辅之作为老炮儿,在前文魏晋名士爱裸奔,为什么,谁起的头?已经出现过。
求仁得仁,这“八达”中有几个是标准的酒蒙子,真正做到了醉生梦死,像谢鲲、阮孚还算有所作为。而桓彝无疑是几人中的另类,不仅没有像那七位一样大多四十多岁就殒命,更是几人中政绩最突出,功业最显著的。所以我怀疑其当初加入这个组合的动机不纯,就是为了邀名。
反正他邀名成功了,在晋元帝朝,做到了尚书吏部郎,负责官员的铨选。当时王敦擅权,要任命顾众做吴兴内史,顾众却推荐桓彝,结果这两位推来推去,最终都没有上王敦的贼船。桓彝更是直接请了病假,不跟王敦有任何瓜葛。
等到晋明帝即位,拜桓彝为散骑常侍,让他参与讨伐王敦的机密。等到王敦之乱平定,桓彝因功被封为万宁县开国男,算是有了爵位,虽然只是男爵,却是桓温最初继承的爵位,使桓温自出生便有了贵族身份。
此时,桓彝的好朋友温峤举荐他出任宣城内史。宣城这地方控扼长江,是都城建康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须要选一个能力和忠诚度都够的人去当一把手。晋明帝一代明主,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温峤的建议,于是桓彝走马上任。
桓彝在宣城的政绩,史书用“在郡有惠政,为百姓所怀”来概括,可以说是受到老百姓拥戴的。这从他此后兵败被韩晃所杀,而宣城百姓纪世和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替这位父母官收尸埋葬可见一斑。
桓彝力抗叛军,不屈而死,保留了名节,在苏峻之乱被平定后,朝廷追赠廷尉,谥号为“简”。作为忠臣之后,桓温连亲手斩杀仇人之子这种刑事案件都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反而赢得社会一片赞誉。
桓温也顶着他父亲的光环,先是迎娶了白富美:娶晋明帝的南康长公主,做了大晋朝的驸马爷;接着出任CEO:公元年,桓温二十三岁,出任琅琊内史,一入仕途便是太守这种高官,这是他爹奋斗一辈子才得到的啊;走上人生巅峰:废黜皇帝一名,自己差一点做皇帝,够巅了。
毋庸置疑,桓温出仕的起点很高,走的是上层路线。而要混社会,必须得有人帮衬,毕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桓彝从小没了父亲,桓温也从小没了父亲。不同的是,桓彝交了一堆好朋友,这些关系户日后作为桓温的长辈,对烈士遗孤进行格外照顾,合情合理,没毛病。
桓彝是个交际小能手,他从小就跟此后权倾一时的庾亮深交,也被周顗周伯仁敬重,被周顗称作:“茂伦嵚崎历落,固可笑人也。”周顗认为桓彝高大英俊,招人喜欢。
有此魅力还不算,桓彝那张小嘴也能夸人。比如《晋书》记载他过江之初,看到朝廷微弱,内心忧愁,但是见了王导之后,他对周顗说:“今天见到了管夷吾,我没什么可忧虑的了。”这是把王导夸成管仲了呢。
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谓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济!”忧惧不乐。往见导,极谈世事,还,谓顗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晋书王导传》
夸王导等于是变相拍领导马屁,还是通过老实人周顗的嘴拍出去的,不得不说拍得好。但是他夸后生晚辈,则体现出了其人伦识鉴。比如谢安四岁的时候,桓彝见他骨骼清奇,便说:“此兒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这是认为谢安不比作东晋第一名士王承差,后来证明谢安的确比王承强多了。
桓彝夸杜乂:“卫玠神清,杜乂形清。”后来杜乂做了皇帝的老丈人。桓彝夸褚季野:“季野有皮里春秋。”后来褚季野也做了皇帝的老丈人。这个秘密恐怕当时没有人发现,不然桓彝家门口怕是要排长龙了。
人帅嘴又甜,有名士范儿加成,还是个干实事的,所以桓彝跟谢鲲、温峤、王导等人能很快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不奇怪了。这些关系他生前用到了些许,主要还是留给了儿子桓温,不然恐怕桓温的仕途不至于起点那么高,那么顺利。
桓彝也并非只注意搞上层路线,因为他有识人之能,元帝朝他一度干的是吏部郎,说白了就是工作在统战工作的第一线。当时北人南渡,与南方士族多有龃龉,而桓彝在任,对南方士子多有招揽,既缓和了朝廷与南方佬的矛盾,也颇得南人的感念。
若干年后,王导、庾亮相继去世,朝廷大权掌握于庾翼、何充之手。桓温与庾氏关系融洽,自不必说。而何充虽与庾翼不睦,却对桓温青眼相加。他曾盛情宴请桓温及其僚属,席间动情处对桓温道:“当初令尊多方招纳南方士族加入朝廷,使得朝廷和江东大族能融洽相处,仅此一项功绩便可载入史册。”
何充的入仕与桓彝有无瓜葛暂时没有史料解释,不过种豆得瓜,何充哪怕是借此来拉拢桓温对抗庾翼,也是个好借口不是?有了何充这贵人相助,在庾翼死后,桓温被力荐出任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有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真正成长为东晋的军事寡头。
桓彝以宣城内史的身份与苏峻叛军缠斗数月而以身殉国,虽然不见得有多强的军事能力,但比起动辄逃跑或者投降的士族官员,还算是瘸子里面的将军。到了桓温,敢十八岁独创仇人灵堂,手刃对方三个儿子,其彪悍之风恐怕令一众上流社会的娘炮瑟瑟发抖。
因此,在东晋一个能打的都没有的情况下,让战斗英雄的后人、亡命之徒桓温领兵出征,似乎是物尽其才的选择。公元年,庾翼北伐,三十出头的桓温作为一方统帅独当一面。
此后,桓温牢牢掌握枪杆子,通过讨灭成汉及三次北伐来树立威望,试图用军事上的威慑力来实现政治上的影响力,并且一度如愿。我想,士兵们愿意被桓温驱使,甘心为其卖命,除了光复神州的民族大义外,桓彝的死节与桓温的传奇故事,未尝不是源泉支流。
古代的家族兴不兴旺,主要看男丁的数量。人多力量大,人力就是最大的社会生产力。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桓彝虽然没机会跟桓温一起上阵了,但他好歹留下了五个儿子,桓温作为长子,得到了其他四位兄弟的鼎力支持。
其中三弟桓豁、幼弟桓冲都能是一时之俊,作为哥哥的影子,默默支撑着家族事业。二弟桓云虽然风评不佳,但为了大哥也是兢兢业业,不惜背负骂名。四弟桓秘与幼弟桓冲不睦,也对大哥不满,不过终究不算拖后腿。
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桓氏家族自桓彝开始,开枝散叶,人丁兴旺,逐步发展成涵盖军政两界的大型门阀士族。
四、总结总之,有了桓彝打下的江山,桓温至少少奋斗了二十年。奈何父亲桓彝忠贞报国,儿子桓温却总想谋朝篡位,竟然说出“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种比肩曹操的话来,不免让人唏嘘感慨啊。
#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