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晚年写的三本书,他的主张当时无法实行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www.kstejiao.com/
本文系作者拼博过也尽力过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感到自己的主张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施行,失望之余,就想到自己应该留些什么给后世。于是,他便根据鲁国史书,参考周王室的历史和殷代古史,写了一部《春秋》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平时办公断案时,往往使用大家普遍使用的文辞,并不使用自己独有的词汇。但他在写作《春秋》时,用词造句删节,连高足弟子子夏都插不上话。《春秋》写成之后,孔子把它传授给弟子们,然后叹道:“后世的人会因为这部《春秋》而知道我的名字,也会因为这部《秋》而指责归罪于我。”孔子塑像《史记·孔子世家》可见这部著作在孔子心目中的分量。孔子为什么要写这部《春秋》?孟子曾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暴力横行的时代。这时候,天子圣王的作用越来越微弱,各国诸侯放恣横行,儒生游士们肆口议论朝政。世道衰落,歪理邪说和暴力盛行,臣子杀掉君王、儿子杀掉父亲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看到这些,孔子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恐惧,于是便写作了《春秋》。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原本想在世上推行自己仁义的主张,以消除暴力,恢复秩序。但由于世道衰微,他的主张得不到推行,他只得退而求其次,用一部著作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为社会确定一个价值标准,为后世遵循。为后世确定价值标准这种事,原本就是天子应该做的事,根本就不是他应该做的,所以孔子在做这件事时,内心充满了惶恐,他认为后世的人会因为这件事而责骂他。但是这件事又不能不做,所以孔子的心里充满了矛盾。最后,他还是鼓足勇气做了这件事,为世人留下了这部不朽的著作。《春秋》不是一般的史书,它的原意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褒贬,给世人确立一个对与错的价值标准,其字里行间强烈的褒讳贬损就成了这部书的显著特色,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春秋笔法”。古籍展示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由于《春秋》语含讥刺褒贬,忌讳之言不便于书写,所以在书成之后孔子传授给弟子时,不是以书的形式,而是以口授的方式传授的。《春秋》书成之后一年左右,孔子就去世了。因为仅是短短一年的时间,又是口授,孔子的弟子们不可能很快地掌握《春秋》,所以他们很少谈及《春秋》。最后,为《春秋》作传并流传于世的是这三家:《左传》《公羊传》及《穀梁传》,统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他曾经和孔子一起西行,去参观周王室的藏书。他看到《春秋》书成之后,孔子很快去世,孔子的弟子们又没有很好地掌握《春秋》,唯恐这些弟子以后会各抒己见,失去了《春秋》的原意,于是便写作了解读《春秋》的《左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由于《左传》是为了给《春秋》作传,所以也叫《春秋左氏传》。但是,梁启超先生对此持有异议。他认为,《左传》根本不是为了给《春秋》作传,而是另一部史书。从这个角度讲,梁启超先生认为《左传》不应该称为《春秋左氏传》,而应该叫做《左氏春秋》。《春秋左传》国学经典《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之所以认为《左传》不是给《春秋》作,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因为《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十三年,如果从提到的最晚的纪事(三家灭晋)算起,则多出了二十六年。显然,如果传文比经文多,那它是为谁作传?但不管如何,《左传》是真实的信史,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原因就在于那些详实的史料以及其独特的细节是无法编造的。《左传》是用古文写成的,也代表了古文学派的许多传统观点比如,关于鬼神的观点,在《左传·庄公三十二年》里,就用朴实的语言从历史的角度记载了两种看待鬼神的观点。书中记载这一年,传说有神降临,惠王就询问内史过(人名),内史过说:“国家即将兴盛,会有神降临来观察其德行;国家即将败亡,也会有神降临来观察其恶行。所以,神的降临可能会兴国,也可能会亡国。”听说有神降临,虢国公就让人供奉祈祷,求神能够赐予他土地。但是史嚚却说:“这下虢国要灭亡了。我听说,国之将兴,听于民;国之将亡,听于神。虢国德行凉薄,怎么能得到土地呢?”这种不否认有鬼神,但认为德行和仁义要重于祈祷鬼神的观点,也是儒家学派的传统观点。《左传》还反对有天人感应,这一点和今文学派的《公羊传》观点不同。《公羊传》古籍图《左传·僖公十六年》记载,有一年,宋国落下了五颗陨石,还有六只鸟倒着飞过宋国的国都。宋襄公就询问周内史叔兴正:“这是什么兆头?是福还是祸?”叔兴正作了简要回答后退下来才跟别人说宋襄公的问题是不对的,因为他认为这些事都是自然现象,福和祸都是人造成的,和这些现象有什么关系呢?《左传》还进一步阐释了儒家学派的忠君思想。比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庄公被崔杼杀掉,而大臣晏子却既不殉死也不逃亡。他说,如果君王是为社稷而死,则臣下也应该去死;如果君王为社稷而亡,则臣下也应该亡。由此可看出,儒家学派的忠君思想,是建立在君王以社稷为主、社稷以民为本的观念之上的,这也是典型的儒家学派的观点。所以,儒家学派的忠君,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自己的道义及独立人格的。《左传》传世百年后,又有齐人公羊高为《春秋》作传,这就是《公羊传》。《公羊传》是用今文写成的,是今文学家的宝典。《公羊传》的特点有如下几点:第一,大一统的政治观点。在《公羊传》开始的第一篇,就是对《春秋》鲁隐公元年的第一句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释。对这六个字,《公羊传》解释为:从此之后,普天下的臣民,都要尊奉周文王的正统,也就是“大一统”。这也是“大一统”这三个字首次出现在古代典籍中。十三经刻石公羊学的大一统观念,是尊崇天子、贬抑诸侯的意思,是普天下要奉周天子为正统的意思,也是靠周天子的权威来约束诸侯,使之不能僭越滥权、肆意妄为的意思,也是儒家学说“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度的表现。这里的大一统,是靠尊卑制度来维持的,而不是像秦朝那样是靠武力征服和极权统治来完成的大一统。这也是儒家学说最基本的政治理念。第二,就是天人感应学说。上面曾经介绍过,在《公羊传》的末尾,哀公十四年,有一个西狩获麟的故事。孔子看到仁兽麒麟无端来到人间,又被打死,于是落泪叹道:“吾道穷矣。”因为麒麟这种仁兽是天下出现王者时才会来到人间。这是天人学说的萌芽。这种学说后来被汉儒发扬光大,成为谶纬学说,用来限制帝王的权力。所谓谶纬,就是说上天是有意志的,它的意志会通过各种征兆降临到人间,君王看到这些征兆就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检讨自己的德行,调整治国的政策。到了汉朝,君王的权力已经相当大了,儒学以天道来限制君权,告诫帝王要循天道而行,不可恣意妄为,也是无奈之举。但是,后来的谶纬之说发展到光怪陆离、近乎无稽之谈,也是儒者们始料未及的。这也是儒学尽人事、薄思辨、缺乏深厚的哲学基础以及拿不出更为坚实的周全完备学说的尴尬处境的表现。麒麟石雕刻《榖梁传》的作者是鲁国学者榖梁赤,是子夏的学生。《榖梁传》一开始只是口口相传的私学,后来才被著录成文。《榖梁传》与《公羊传》体裁近似,注重阐释《春秋》的经义,但比《公羊传》持论要平正。章太炎先生说,《榖梁传》下笔谨慎,对于事实不甚明了之处,往往使用疑问之辞,不敢武断。(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这与《公羊传》大胆阐述的文风迥然有别。所以,《公羊传》中有擅自改动经文的地方,而《榖梁传》就没有。《春秋》三传相比较,《左传》史实丰富,文字华美;《公羊传》议论大胆,影响深远;《榖梁传》行笔谨慎,阐述规矩。所以东晋学者范宁评价三传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其失也巫”,是说《左传》中多有ト筮神鬼之事。“其失也短”,是说《榖梁传》的解释过于简短谨慎。“辩而裁”,是说《公羊传》为文雄辩,敢于裁断,但有些地方就不免低俗。但是,尊天子、抑诸侯、内诸夏、外夷狄的儒家主张,三传是一致的。这个主张,也就是“大一统”的主张,也是儒家认为可以限制诸侯权力、削平战乱、恢复秩序的主张。参考资料·《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公羊传》·《榖梁传》·《春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9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