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在春秋长达一百多年的霸业中,诞生出了数位优秀的帝王。他们或开疆扩土,或击退强敌,号令诸侯。其中有数位君主被后世选入春秋五霸之中。而同样战功卓著的晋厉公却并不在其中,这又是为什么呢?
晋厉公晋厉公,名寿曼,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景公的儿子。由于寿曼在晋景公病重的时候就继承了君位,所以在权力的交接中并没有引起什么动乱。而晋景公也在传位给晋厉公一个月后就去世了。
晋厉公上位后,可能是觉得之前几代君主四处征伐,树敌太多。于是他非常迫切地想和诸侯搞好关系。他与秦桓公约定,在令狐进行会盟。但有时候一个人的姿态放得太低,反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约定当天,晋厉公早早地就到了约定的地点等候。可是秦桓公却迟迟不肯渡河相见。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晋厉公只能让两国使臣互相商议商议订立盟约的事。
秦桓公但是等盟约签订完毕,晋厉公回国以后,秦桓公却立即单方面撕毁盟约,举兵攻晋。晋厉公虽然恼怒,但他觉得时机未到,于是暂时隐忍了下来。
等到第二年晋国解决了周边的狄人侵扰。就立刻为进攻秦国,做着积极的准备。之后晋国派遣大夫吕相,对秦国背弃盟约的事进行谴责,并断绝了与秦国的外交关系。然后晋国联合齐、鲁、宋、卫等大小国家,组成联军进攻秦国。
联军到达泾河之后,在麻隧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秦军虽然勇猛善战,但晋国联军的兵力却远超秦国。最终秦国大败,主将成差被俘。这是晋厉公继位之后的首次大胜,而这次胜利也稳定住了晋国霸主的位置。
晋厉公但获得对外战争胜利的晋厉公却并没有受到百姓的爱戴,这又是为什么呢?晋国有个叫伯宗的大臣,直言敢谏,是晋国有名的忠臣。但他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于是数名朝中重臣向晋厉公进献谗言,害死了伯宗。晋厉公也因此失去了民心。
晋厉公六年,郑国背叛晋国,依附楚国。晋厉公为了保住晋国霸主的颜面,就亲自领兵,渡过黄河,攻打郑国。楚共王听闻此讯,也是立即领兵救援郑国。两军在鄢陵交战,楚军首战失利,楚共王的眼睛也被射伤。
楚将子反收拢残兵,想要再与晋军一决死战。但俗语说饮酒误事,子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楚共王召见子反商议军情,可恰好子反喝得酩酊大醉,根本无法觐见楚共王。于是楚共王大怒,射杀子反。
子反饮酒误事失去大将的楚共王,眼见无法继续作战,只能撤军。而晋厉公却因为这次胜利,在诸侯之中声威大震,获得了谋取霸权,号令天下的资格。但晋厉公优秀的军事才能,却无法掩盖他治国上的昏庸,而这也为他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灾祸。
晋厉公有许多宠姬,得胜归国的晋厉公就想罢免所有朝中重臣,让自己宠姬的兄弟们接替。恰逢此时,楚共王派人离间晋厉公与大夫郤至。晋厉公就向身边的另一名重臣栾书询问意见。栾书建议晋厉公先调查一下。
可晋厉公不知道的是,栾书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是他暗中向楚王献策暗害郤至,只因为他一直对郤至心存嫉妒。所以经过栾书一番暗中操作,反而坐实了郤至谋反的罪名。晋厉公也就产生了处死郤至的想法。
栾书后来因为一次游猎,晋厉公与郤至的矛盾彻底爆发。晋厉公命令自己宠姬的哥哥胥童,率领八百名士兵,袭杀郤家三位大夫。得势的胥童想趁机把朝中重臣全杀了,结果被晋厉公劝阻。但事情哪有这么容易平息。
栾书趁晋厉公外出之际,囚禁了晋厉公,并杀死了胥童。之后迎立在外的公子周回国。而一年之后,公子周继位,被囚禁的晋厉公也早被栾书暗中害死,草草埋葬。
晋厉公西退强秦,南败楚国,本来应该和他的祖先一样成为荣光加身。可他却听信小人谗言,不断杀死朝中有能力的大臣。最终人心尽失,惨遭横死。如果他不是任人唯亲,或许也会成为一代明君,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