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放三百囚犯回家,约定秋后问斩,大理

公元年腊月,唐太宗询问刑狱案件情况。大理寺卿神情紧张地回答:“圣上,狱中囚犯每日号啕大哭,管理秩序混乱。”唐太宗思虑片刻说:“放他们回家过年吧,明年秋天再受刑处死。”大理寺卿愕然不知所措,死囚还能回来?”

当时,囚犯问斩需经过皇帝亲审核定,朱批画个叉号,就算是最终判决了。同时,也能防止冤假错案发生,史称“虑囚制”。

唐太宗看着案簿上有名死囚,忍不住问他们表现如何。没想到,这些囚犯个个喊冤诉苦,天天嚷嚷着“我是冤枉的”,有的还想再见家人最后一面。

唐太宗大胆决定:“都回家吧,别忘了秋天再回来,领罪受刑。”这可把大理寺上下官员吓懵了,长这么大,头一回遇到这种事:放死囚回家过年!

皇帝圣旨,谁敢不从?名死囚浩浩荡荡地走出监狱大门,跑回了各自的家乡。家人见到后劝说“你咋逃出来了,想连累全家老小吗?快回去吧”一番解释后,大家才明白这不是做梦,是皇帝恩赐。

结果呢?第二年秋天,在大理寺天牢外,名囚犯陆续来报道。“张三归来报到”,“李四归来报到”,大理寺上下官员又懵了,长这么大,头一回遇到这种事:放出去的死囚,主动回来报到。

那么,这事到底是真的吗?《资治通鉴》第卷记载。此外,《新唐书》也有相关记录。

人死囚,在没有督促制约的情况下,都按期限自己回到朝堂,没有一个人逃亡。

大理寺卿面露红光禀报:“圣上英明,囚犯皆返。”唐太宗头也不抬继续批阅奏折,说了一句:“全部赦免了吧!”,大理寺卿再次愕然不知所措。

这事引起轩然大波,全国各地死囚犯,都嚷着也要回家一趟。唐太宗仍然下旨:回家探亲一趟,如期返回报到。

此事,史学家称作“太宗纵囚”。有人感叹:那个寒冬,是历史上人性最温暖的冬天。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诗《七德舞》“死囚四百来归狱。”专门赞颂唐太宗的怜悯好德,君王气概。

欧阳修对此事深表怀疑,特意写了字的《纵囚论》。他认为,这可能是皇帝与死囚之间的秘密约定:“你们若按期回来,可以赦免死罪。若是逃跑不归,就考虑考虑家人亲族。”同时,欧阳修指明,这是唐太宗为了获得名声口碑故意导演的一场戏。

如果,第一次名囚犯悉数返回是作秀把戏。那么,第二次全国赦免就过于粉饰了。换个角度理解,大理寺能轻易挑选出思想合格,信守承诺的名罪犯。全国范围内这样做,操作难度可想而知。

即便是死囚想逃跑,大理寺也会派人追剿、问责亲属、株连三族;加上唐初“每岁一造帐,三年一造籍“的完善户籍府兵制。死囚犯就算亡命天涯,也过不上安稳的日子。

唐太宗想极力掩盖自己弑兄杀弟的丑闻,在民间塑造诚信仁爱、亲民乐善的形象,这属于舆论宣传考虑,也是其本意所在。

不管怎样,名囚犯获得再生,劫后余生还能享受人伦之乐;个家庭团聚相拥,骨肉分离还能呵护余生,这都是历史人物的高光时刻。

于唐太宗而言,做一场秀又何妨?减少作奸犯科,休养劝课农桑,带来社会安定,唱响贞观长歌,推动大唐帝国滚滚向前,开启长安千年盛世繁华。

懂得爱民如子,懂得福济苍生,是百姓子民的大幸。长安灯火光芒,万国敬贡来朝,是华夏春秋的亮点。

《资治通鉴》评价唐太宗名为守成之宗,实为开拓之祖。当然,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观点,在你眼里,唐太宗是什么印象呢?

读史知人物,通鉴的智慧,推荐大家读读《资治通鉴》。清代曾国藩评价,“先哲惊世之书,莫过于《资治通鉴》,论古鉴今,开拓心胸。”梁启超评价此书“天地一大文,至今没人超越。”

我们敬仰的老人家,床头一部《资治通鉴》被他翻阅17遍,只能用透明胶粘补再读。“每读一次都获益匪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这套书精装版38元,文白对照,注释翻译,盒装典雅,送给学生、馈赠亲朋,值得拥有。喜欢的朋友,点击蓝色链接,了解图书详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