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翻译:
一个国家的朝政柔和宽厚朴实仁爱,臣民就纯朴安祥,一个国家的朝政严苛暴虐,臣民就奸伪狡诈。祸福无门,相依相成,相互转化。普通人不知道孰福孰祸,更不知道祸福演化发展的轨迹与动向,因为事物本身的发展包括福祸演变其本身是没有规律规则可言的。正常状态的事物演化发展千变万化,向着非常态方向演变。善恶美丑福祸的演变也是如此,美善正义等没有固定模式,都是不断变化的,善意之事其结果往往恰恰和预期相反。人们趋利避害执迷究竟,偏执单一地追逐于所谓美好、善良、吉利、福祥的好的一面,厌恶于丑的、恶的、凶的、祸的等坏的一面,由来已久根深固柢。所以得道的圣人,超越于祸福之变,顺应自然顺其自然,包容接纳怀柔天下。自性圆满方正守节而不究竟偏执不走极端,讲求原则清正廉明但能严于律己不过于严苛待人,正直率真但不恣意放纵任性妄为,光明磊落恩泽普惠天下德业普照世人但不自我显赫炫耀。
解析:
1,圣人能看开一切放下一切超越一切。超凡脱俗如老子,超越于一般世俗之价值观,超越于普通的世俗道德。是一种清净,一种包容,一种明达,一种坚守,一种率真,一种超越,甚至于是一种孤独……智者老子!贤者老子!
2,俗人昭昭俗人察察,普通凡人以自我之俗世价值取向看待事物看待他人,趋利避害唯利是图,追逐于美满幸福安逸舒适安享自在的个人私欲,十之有九贪婪纵欲恣意妄为。
3,老子冷眼观世界,直面人生直面人性直面社会,本章老子也在反面毫不掩饰地直接揭露昭昭察察之世俗之人的种种行为表现:究竟分别、偏执极端、自私苛刻、任性放肆、招摇炫耀……这些都是老子所反对的和鞭笞的。
4,真清静不是装死也不是心死,是内心的清净境界,是冷眼观世界,是无私忘我,是中立也是超越。老子这与佛教追求的不要起心动念的色空之学修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人本精神,人的心心念念没了那人也就真死亡了,老子是不这样教人的。佛教“觉”的思想智慧在一些方面境界有之但与人之自性相悖,实难落地。
5,老子之道切合实际,逐步深入,阅读学习道德经是越学越深越难了,而不是越来越简单了。不要在空洞的大道上转圈子,而要逐步深入精进才能学得真道德。融会贯通理解本章尤其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等非常抽象的句子,需要琢磨,要修要悟,更要了悟圣人之大制不割之德。
6,得道有道之人是太上玄德之人,其德业广厚,自性圆满具足,貌似昏昏闷闷实则淳朴自然完美无缺,需要精深的理解认知。因此本章我还是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办法来解析。
7,本章“其无正”后面多了一个“也”字,显然是后学之人添加所致,但便于诵读且不影响文章论述原义和老子表达的思想,故未删除。
启示:
老子超越生死祸福,超越于世俗现实,通天达地,站得高看得远,仰可观止宇宙万物,覆可明察世俗百态,同时可以以身观身以国观国,因而能说出也敢说出真道理。历史上所有昭昭察察有以为而为之的有所作为的人君治世,基本都是黎民百姓皆磨难疾苦的时期。与此相比较,而以无为而治的老子思想治理国家的时代基本上都是一片百业兴旺安定和谐的人民相对富裕幸福之发展景象。
解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我奉劝各位朋友一句,名扬天下不要沾沾自喜,虎落松山不要灰心丧气,人生无常,当看开放下超越,去除世俗的利害之观善恶之别的价值取向。万法皆空道不空,还是专志于士志于道吧,其他东西都无任何意义。个人之成长精进在于内心的灵魂升华,只有内在自性的不断地提高精进,吾日三省吾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由此才能逐步修得真道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境界。
从文笔而言,道德经多有诗经之曲楚辞之风,加上挖掘出来的一些考古的本子,很多人据此认为道德经或者老子思想是长江文明发展汇集的结果,这种说法显然是偏颇的。老子官侍周室,有史记载的夏商周文明核心都在黄河渭水两岸的中原腹地。中原大地之称谓后来范围扩展至江淮一带,我可以将当时有史记载的先秦以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的黄渭两岸文化文明称之为中央文明。老子之学与黄帝也合称之为黄老之学,老子是华夏上古文化文明的直接传承者,是承袭“中央文明”的典型代表。文化文明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那么这位偏居一个邦国而非朝廷的长叹息而“兮兮”兮的屈原再往大里说楚文化难道就不能受到“中央文明”的影响吗,还是这个“兮兮”是屈原的专利呢?这问题就好像有人看到道德经有这句“名可名,非常名”就可以推论道德经是出于名家之后的观点,还有人能把老子上善若水曲意搞成“上善治水”,试问“上善”之“善”是什么呢?我不知道这些人怎么理解的“善”。这种种看法我也不知道这些人脑子是怎么想问题的。这些人对先秦之前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没有一个全面认识,罔顾事实,妄下定义结论,除了想象力丰富之外好似脑子进了水,这种全靠自我想象主观臆测的胡说八道的学术之风实在是当下学术之时弊。老子孔子是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他们是很多学说的起源和首发。华夏春秋文明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华夏民族的核心精神思想据此形成,同时也是华夏民族思想智慧发展的一个时代高峰,由此传承发展产生了诸子百家和后来的其他新兴学说。这问题反之来说,没有基本的历史认知,不尊重历史,哪里能来的对道德的真认知呢。
祝愿我们的民族万寿无疆,祝愿我们的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同时祝愿华夏文明光照于世界。
拓展阅读:
《道德经》解析——第十五章
《道德经》解析——第二十章
《道德经》解析——第二十八章
《道德经》解析——第四十五章
版权所有翻录必究
弘扬传统文化分享功德无量
愿大道广传欢迎转发转载
引用的朋友们请手下留德
保持原创或载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