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形金饰东周
山西垣曲北白鹅1号墓出土
▲“足形金饰”出土现场
胖胖的脚丫,
厚厚的肉垫,
酷似“小猫爪子”的周代金饰,
有没有萌到你呢?
近日,
刚刚在山西考古博物馆首展的
“燕姬的嫁妆——
垣曲北白鹅考古发现揭示的周代女性生活”展上,
周代青铜“化妆盒”、含“精油”化妆品、千年果酒、
“媵器”青铜甗、大量青铜铭文等,
本就引人注目,
一组小小的足形金饰又突然爆火!
4月20日上午,
山西晚报.文博山西记者在该展览展厅中看到,
这组金饰1组4件,
足掌状,体扁薄椭圆。
据展品说明牌介绍,
金饰背面有一横梁,
应该是绳索穿系之处。
据了解,
这组可爱的“猫脚”
出土于垣曲北白鹅墓地1号墓。
当时一共发现5个,
目前见到的这4个,
还是4月18日才从考古工地补充进展览的。
▲酷似猫脚的足形金饰在展柜里一字排开
方天戟20日下午,
山西考古研究院官方微博“考古汇”
发布了一个小视频,
视频中就是这组可爱的金饰,
不出所料,
果然网上爆火。
00:14形似猫咪的jiojio,
立刻萌化了无数人的心。
面对如此可爱的“萌物”,
几乎没有几个人能抵抗它的魅力,
一时间,
网友们评论如潮,
希望出周边文创的呼声最高。
01:36梨视频:垣曲出土足形金饰
▲垣曲北白鹅墓地正投影图左下角,即为发现“猫脚”的1号墓
垣曲北白鹅墓地,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乡
北白鹅村(现为英言镇白鹅村)东,
年4月至12月,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文物工作站、
垣曲文物旅游局
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出土文物多件。
据北白鹅墓地考古负责人曹俊介绍,
1号墓墓主人是一位男性,
出土位置是男性墓主人的腰部,
可能是墓主人腰带上的佩饰。
感觉像“猫爪”是我们现代人的第一印象,
但由于在春秋早期,
还没有明确的有家猫饲养的出土文物来佐证,
所以这件金饰不一定是按猫足来做的。
发现“猫jiaojiao”的一号墓,
到底潜藏着什么秘密?
垣曲北白鹅墓葬群墓葬形制
皆为竖穴土坑墓,南北向。
其中,
1号墓的葬具为一椁两棺,
西北角开口2米处见有殉人陪葬,
殉人无下肢。
▲M1墓室及器物出土正投影
▲清理出的M1椁盖板灰痕
(共32块东西向横铺)
此前,
在1号墓出土的青铜壶中,
发现较多液体残留,
经过专家分析研究,
残留物中发现较多乙醇、乙酸、
乙酸乙酯等挥发性有机物(VOCs),
且存在较多与酒相关的多种有机酸,
及一些分子量较大的酯类、醇类、醇酯和糖类,
证实其确为古代酒类遗存。
而铜壶酒液残留物和土样中,
普遍发现较多来自锦葵色素的丁香酸,
表明其为果酒遗存。
专家推出,
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果酒。
▲垣曲北白鹅墓地刚出土时的铜壶及液体残留物质
▲山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铜壶及液体残留物质
方天戟另外,
引人注目的是,
在垣曲北白鹅墓地的其余墓葬中,
还出土了多件铜质盒形器物,
器形小巧、纹饰复杂、制作精美。
其中3件铜盒中的残留物
经检测发现,
有油脂、朱砂、植物纤维、方解石等
美容、美白类化妆品成分,
这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首次发现。
▲北白鹅墓地出土的铜盒
如果你想近距离欣赏
这组萌萌的“小猫爪子”金饰,
就到位于太原文庙的山西考古博物馆吧!
本次展览是一次
边发掘、边整理、边展示的尝试和探索,
很多展品都是出土不久的首次公开展出。
说不定不久之后,
还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
▲展览现场
▲山西考古博物馆外景
不过,
有一个问题也来了:
周代人真的撸猫吗?
对此,
微博知名博主“蘸盐”发文表示:
中国古代原生种的猫
是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
上古时偶有人工驯化,
但性情暴躁,不易饲养,
数量很少。
家猫Felissilvestriscatus传入中国
并被广泛饲养的时间,
约在三国到南北朝之间,
晚于十二生肖形成的时间。
唐代西域狮子猫传入,
形成了第一波吸猫高潮。
接下来,
我们再顺势说说中国古代的猫。
中国的猫文化
文/李湘涛
由于人类与动物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使很多动物成为人类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载体,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猫文化也以其特定的含义,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我国的语言、文学、绘画、音乐、戏剧、影视乃至政治、哲学、宗教等社会文化艺术的诸多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尽管我国科学家通过在陕西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家猫尸骸,推断我国的家猫也许是自己驯养的,但我国的家猫与古埃及驯养的家猫一脉相承,仍然是世界上普遍接受的观点。不过,与兼具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双重身份、被尊为“圣兽”的古埃及猫文化,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中的猫文化相比,我国虽然早在《诗经·大雅·韩奕》中就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文字,并且在《礼记·郊特牲》中记载了“蜡祭八神”中的猫神。但这时的猫是否为驯化的家猫,尚存疑问。与当时如日中天的龙、虎、凤等动物文化相比,猫文化似乎尚未启蒙。因此,在我国动物文化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十二生肖中没给猫排名次,也就情有可原了。
可以肯定的是,两汉时期我国已有家猫的驯养,虽然数量不多,却已发挥了功效。汉武帝时的名臣东方朔曾用猫来讽刺大将军霍去病:“骐骥、绿耳、蜚鸿、骅骝,天下之良马也,将以扑鼠于深宫之中,曾不如跛猫。(《答骠骑难》)”这个比喻使其阐述的道理变得形象而生动。
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承载猫文化的实物也出现在汉朝,这就是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四猫纹漆盘。它是盛食之盘,盘内铭文“君幸食”就是劝君进食之意。盘内黑漆地上用朱漆单线勾勒,在疏散的云纹中,中心圆居中处绘有一只蹲地回首翘尾的猫,外围的同心圆环中也绘有与中心呈三点对称环绕的三组猫。它们猫眼圆睁,髭须张列,四爪潜伏,长尾上翘,形象颇为生动。
▲四猫纹漆盘
当时,猫由于捕食田鼠、保卫庄稼而一直受到尊敬。而也在那时传入我国的佛经《上语录》中:“猫命有九,系通、灵、静、正、觉、光、精、气、神。”的说法则为猫平添了一层神秘感。
我国猫文化的大发展始于隋唐。这时,猫凭借自己祖传的捕鼠本领已被请入宫廷,并开始获得人们的宠爱。武则天曾专门派人从各地收集了种类繁多、色彩艳丽的猫,豢养在宫中赏玩。不过,在她害死萧淑妃时,由于后者的毒咒,使她在惊恐中又传令后宫不许再养猫。
在后来的唐德宗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养猫名人——张搏。他给猫起的名字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反映出人们对猫的兴趣开始转向了它们的观赏价值上,而不再仅仅是它们的捕鼠能力。
猫的入画也自隋唐始。唐朝的许多仕女图中都有猫的身影。当时还出现了一些善画猫的画家,如刁光胤、何尊师、卢弁等,尤其是何尊师创作的《葵石戏猫图》《山石戏猫图》《群猫图》等:“凡猫之寝觉行坐,聚戏散走,伺鼠捕禽,泽吻磨牙,无不曲尽猫之态度”。当时盛传的说法是,何尊师画猫,则鼠潜避。
▲宋何尊师《葵石戏猫图》
宋朝人普遍使用猫为捕鼠工具,同时,更多的猫以宠物的身份走进人们的视线。当时的文人墨客爱猫者甚多,他们用与猫相关的诗、词、题画诗等勾勒出了猫的生活状态,以及在人在与猫相处过程中的情感。陆游的诗:“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鼠穴功方列,鱼餐赏岂无。仍当立名字,唤作小於菟。”既写明了养猫是因为鼠患,爱猫之情又溢于言表,十分生动。
对于文人而言,猫还有“护书”的功用,因此被附加了一些“雅”的成份。宋朝还出现了一批以“乞猫”为主题的诗。当时这个讨小猫的风气已经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间。其中,黄庭坚的《乞猫》诗立意颇新,把这件民间俗事变成了文人的雅趣:“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盆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
随着宋朝都市文明的发展日益成熟,对于物质享乐的追求愈演愈烈。众多名猫出现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的家庭中,成为供人赏玩的宠物。从此,猫由“捕鼠于田间以饱自腹”的窘迫境地一跃而为“睡美人于怀中鱼肉食之”的安逸生活,这也让猫变得慵懒、贪吃和挑剔,所以有了“大懒猫”“馋嘴猫”的称谓。在民间故事中,“懒惰“正是猫未能加入十二生肖的主要原因:猫和老鼠是近邻好友,相约第二天一起去报名,但老鼠却趁猫酣睡未醒之时,自己前往,结果独占鳌头。
从此,“捕鼠之猫”主要出现在诗歌等文体之中,而“不捕鼠之猫”的身影则主要活跃于绘画等艺术作品之上。其中,猫常常与蝴蝶一起出现,画面多表现为二者的嬉戏,形成互相对称、互相补充的主题。这里运用了“猫蝶”的谐音“耄耋”,以这种吉利的谐音来表达希望人们健康长寿的吉祥寓意。宋朝出现了一批擅画猫的画家,其中两宋画院的花鸟大家李迪画的猫生动自然,栩栩如生。据说,宋徽宗也画过一幅著名的《猫蝶图》,两张一对,一张是“蝶飞猫扑”,一张是“蝶息猫卧”。此外,在唐宋时期的古墓中出土的壁画、陶瓷艺术制品等,也显示了猫婀娜多姿、温顺可亲的美丽形态。
明清时代,猫在宫廷与市井均有更为广泛的饲养,进一步增加了人们与其熟悉、亲近的机会。猫又因自身的不同特点,被文人或大众引申出诸多内隐的含义,使猫得以经常出现于文字和艺术作品中,并常与文化、民俗以及当时的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内涵。
明代宫廷专门设有“猫儿房”饲养御猫。喜欢玩乐的“促织皇帝”明宣宗不仅爱猫,而且善画猫。明世宗、明熹宗等皇帝更是嗜猫成癖。世宗的爱猫“霜眉”死后被用金棺厚葬于万寿山,并赐名“虬龙冢”;在《天启宫词》中则用“红无尘白昼长,丫头(指猫)日日侍君王”来形容熹宗爱猫。
猫在民间的吉祥寓意也在明清时期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且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含义,画家们则通过笔下的猫来抒发自己的心志。清末著名画家任伯年也以画猫著称,作品多达上百幅之巨。他画的猫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受到世人重视,名作《狸猫图》更是传世佳作。以他为代表的“海上画派”在继承明清大写意画风的基础上又受西方绘画影响,对后来的近现代猫的画作有很大的影响。
▲清任颐芭蕉狸猫图
纵.4cm,横94.8cm
故宫博物院
与猫相关的民间表演和艺术作品也开始大量出现。在山东济南一带流传的“猫蝶富贵”舞蹈和灯种艺术就是其中之一。用陶或石头制作瓦猫则是昆明农村地区的民俗,安置在居所正中上方的房顶,造型为张着大口的猫,面目狰狞,用于“避邪消灾”。猫头鞋流行在苏南太湖地区的江南水乡,形象逼真、纤巧精致,是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当地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都要穿猫头鞋,并且要连穿七双才行。
瓷猫枕是猫造型艺术的一个代表作,最早也是出现于隋唐时期,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代。瓷枕采用底色团花装饰,古朴吉庆,猫的形象憨厚可爱,即写实又富含独特的韵味儿。从前在姑娘出嫁时,娘家都会选一对瓷猫枕作为陪嫁。
清朝还有人对我国的猫和猫文化进行了的系统整理。咸丰三年黄汉所著的《猫苑》,广搜博采了历代有关猫的典故、诗文及传说等,其体例分为“种类”“形象”“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七个部分,其中还包含之前已失传的《相猫经》。这部书从文化、民俗等角度论述了猫的特点、功用以及猫在历朝历代的大致生活境况并佐以各种轶闻典故,生动的展示了猫与人的关系。
可能由于猫是外来物种,属于舶来品,因此,与国外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猫形象不同,在我国古代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猫或者很少出现,或者出现了也往往只是作为反面形象(如《金瓶梅》)或是作为老鼠的陪衬(如《聊斋》)。在近代文学作品中,猫则被用来影射阿谀、奸滑的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鲁迅在他的杂文里所痛斥的“媚态的猫”,很令人回味。
就猫所代表的品格而言,在我国文化中也有截然相反的表述。有人认为它嫌贫爱富、不够忠诚,因此有“猫是奸臣,狗是忠臣”的说法。关于猫的贬义词语也有不少,如俗语中的猫改不了偷腥、瞎猫遇到死耗子、三脚猫功夫、猫腻等;在歇后语中,则有猫儿念经——假充善人、猫哭耗子——假慈悲、猫嘴里的老鼠——剩不下啥、猫爪伸到鱼缸里——想捞一把、猫披老虎皮——抖威风、猫肚子放虎胆——凶不起来,等等。
赞美猫的词语则大多与猫捉老鼠的高超技术有关,例如:猫守鼠洞——不动声色、猫戏老鼠——哄着玩、猫嘴里的老鼠——跑不了等。有趣的是,与西方人常把黑猫与噩运联系在一起不同,我国没有这种禁忌,其中“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一个例证。在古代,有的富贵人家还有专门养黑猫或者摆放黑猫饰品的习惯,如在门口挂一个坠有黑猫的风铃,甚至有人用黄金打造的猫装饰也要用漆涂成黑色。
在西方文化里,人们常常将猫与女人联系起来,认为猫与女人的一些特征极为相似。同样,在我国文化中也有“猫如女人”一说。在古代,猫就有狸奴、家狸、雪姑、衔蝉等颇具女性化的称谓。自然,有人也叫它“小骚猫”,还有“小猫吃柿子——涩(色)咪咪”的歇后语。对此,古人有这样的解释:“猫解媚人,故好之者多”。由于猫娇小可人,腰身硕长,体态柔软,轻声细语,猫步款款,颇带少妇风韵,因此,时至今日,时装模特表演时走的台步也被称为“猫步”。
此外,由于猫与虎的形象相似,都属于猫科动物,所以猫也常常被人们称为“小老虎”或“虎舅”,更有“猫是老虎的师傅”的说法。猫与虎这种特殊的关系一直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俗话说:照猫画虎。就连宋朝画猫名家何尊师也认为猫似虎,“独耳大眼黄不同,世俗又称猫为虎师”。
综上所述,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猫或者是忠良勇士的模样,或者是奸佞小人的代指;又或者是狐媚女人的化身,或者是富贵长寿的象征……它就像一个诡异的精灵,以多种多样的形象鲜活地存在于古今流传的文化载体之中。
随着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猫文化的横向地域性差异在纵向的时间纬度上逐渐聚拢,趋于一致,并且充满了商业的推动力。招财猫、机器猫、加菲猫……等都是明显的例子,而国产动画片中创作的黑猫警长形象更是妇孺皆知、深入人心的漫画角色之一。
在世界上,猫文化的演化史充满着传奇般的兴衰历程。在我国,它虽然没有传统的龙文化、虎文化、凤文化、鹤文化那样的辉煌,甚至也不如猫的“同科大师兄”——同为猫科动物外来者的狮子那般威风,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猫文化也已经从传统方式不断向前发展,逐渐融入到世界猫文化的大潮之中。
在21世纪以燎原之势走向公众视野的“萌文化”中,猫因可爱的外表和乖巧的性格受到年轻一代的热烈追捧,“猫明星”一夜走红的例子多如猫毛。从此,猫又有了新的称谓:“喵星人”——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物种。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猫文化给承受巨大社会压力的人们带来的更多是心灵上的慰藉。因此,猫文化中的情感诉求更加丰富,也将包含更加多元化的意义。大家对猫文化共同的体验与领悟,也表现在对于自然与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并且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