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因为春秋是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撰的,所以当时的国家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的年号常被提起而出名了。
《春秋左传》身世: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鲁隐公是鲁惠公的庶长子,是鲁国的第十四任国君,周公姬旦的八世孙。姓姬,别名息,息姑。隐,是谥号。可能朋友们会有疑问,身为“庶”出生的息姑,是怎么成为国君的?
有这样的疑问是正常的。中国古代君王传承帝位,非常看重接班人是“嫡”出还是“庶”出。“嫡”出是指古代正妻所生的儿子,长子被称为嫡长子,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皇位、王位。而“庶”出,是妾所生的儿子,他们是没有权利继承皇位、王位的。
鲁隐公的母亲声子,是鲁惠公元妃孟子的陪嫁,隐公是惠公与声子的庶长子。元妃孟子离世早,没有留下子嗣。
婚变: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初,惠公嫡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
这段话后半部分是说,子息长大了,家长给他安排了婚姻大事,让他娶宋国姑娘仲子。仲子到了鲁国后,身为父亲的鲁惠公见她漂亮,便“夺而自妻之”,自己直接把儿媳妇娶了,变成自己的媳妇,鲁惠公也由公公变成了新郎。
还能为友吗?摄政: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春秋左传》卷一隐公记载: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意思是仲子嫁给鲁国成为鲁夫人后,生下了桓公,而不久惠公去世。于是隐公以国君之位管理国家,却拥戴桓公为鲁君。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隐公即位,这是因为他只是代理国政。
隐公摄政时期,积极致力于鲁国的内政与外交。据《春秋·左传》隐公十年(公元前年)记载:六月戊申,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还与齐、郑联合伐宋,取得郜、防二邑。简单说就是说打败宋国军队,连兵郑国,与齐僖公、郑庄公并驾中原。
另一方面,隐公始终恪守自己是暂代国君之位,摄政时不行即位之礼,和邻国相处讲求修睦之宜,而且父改葬不临,母亲声子去世后,既没有给诸侯发讣告,安葬后也没有回到祖庙号哭,更没有把神主放在她婆婆神主的旁边。卫侯来会葬时不见;鲁大夫众父卒时,也不与小敛礼等,严守各种礼节而不以囯君自居。
权力中心离世:羽父惧,反譖公于桓公而请弑之
隐公的宽厚仁慈没有给自己带来好运。隐公11年(公元前年),随着嫡公子允(后来的鲁桓公)逐渐长大,鲁国大臣公子羽父想得到太宰的位置,便提议隐公把他弟弟公子允杀掉,这样就没人能威胁到他的君位。隐公不同意这么做。
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意思是因为公子允年少,我才代其摄政,现在弟弟长大了,我将传君位给他。现在修筑菟裘(古地名,今山东省泗水县),我将在那里退隐养老。
公子羽父听到隐公这样说,心里十分害怕,因为他担心隐公因这件事忌恨自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恶人先告状,跑去向公子允告黑状,说隐公要杀了他。一次次地听信谗言后,鲁桓公允相信了,抢先一步动手,以有心算无心,把鲁隐公杀掉了。
白菊蜡烛寄相思鲁隐公被杀,对于鲁国的外交来说直接导致郑齐鲁三国联盟终止。从来弱囯无外交,鲁国本身的实力不够,郑庄公和齐僖公愿意和鲁国结盟,看中的是隐公的德行。现在君位被弑兄的桓公所替代,外交受影响太正常不过。自此鲁隐公退场,鲁桓公登场。
《春秋》里的鲁隐公,其人生让人嘘嘘不已。这都要成婚了,硬生生被父亲抢了媳妇。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千多年后唐玄宗抢了儿媳妇杨玉环。读了《春秋》才知道,老话说没有帮样,有底样,抢儿媳妇的皇帝,原来早在二千多年前就留下了底样。
下篇文章里将来说说鲁桓公,至于隐公的身后评说,世人褒贬不一。亲爱的朋友们,你觉得隐公是怎样的人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