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改革是战国后期赵国在政治军事上做出的重大改变,是赵国推行北向经略的重要环节,为赵国向北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军事支持,便于赵国在防范疆域四方的同时进行军事征伐。
不仅改变了自赵国建立以来仅在政治经济上变革的策略,而是在风俗礼仪方面的变革,更是在军事兵制上的革新。
一、军队的改革1.兵制战术变革
赵国在前期发展中就对北部边境的戎狄土地有开拓占领的意图,只是军事实力不够强大,若轻举妄动,不仅会使得戎狄侵袭更加频繁,也会引来周边诸侯国的趁虚进攻,因此赵国各位君主一直在积蓄势力。
到赵武灵王继位之时,赵国实力不再薄弱,严峻的国家形势也要求赵国亟需做出改变,武灵王下令招兵练骑射就是重要的图强时机。赵武灵王在兵制上的改革重点就是“骑射”,骑兵这一军种赵国早先并非没有,“胡服所以便骑射也,是以公子成之徒,谏胡服而不谏骑射。意骑射之法必有先武灵而用之者矣”。
早在春秋中后期中原各国和北方戎狄各族就经历了混战以及交流融合,戎狄强悍的骑兵更是给各诸侯国军队带来了新的威胁和压力。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在与楼缓、肥义、公子成等人经过辩论商讨之后下令“招骑射”,正式推行了军队的兵制改革。
赵国原来的兵种多是车兵、步兵等传统兵种,武灵王便下令在原阳等地新建骑邑用于骑兵的训练和驻守。并且骑兵的来源也有了改变,一方面将原有的士卒从车兵中招募至骑兵中,另一方面在攻打林胡、楼烦、东胡后变俘虏为赵国新骑兵,并在当地征召胡人为骑兵,如在攻灭代国后“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赵国军队的战略战术也随之改变,原有的车兵和步兵相结合的攻伐方式,改为骑兵、步兵结合,战车辅助的战术。骑兵首先“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步兵再趁此机会大规模冲杀在战场上,而骑兵和车兵也可以采用迂回方式在敌军的后方、侧方突袭,可以提升作战效率和速度。
因此骑兵可以改变传统车战的弊端,灵活多变的应用于战争,尤其与狡猾善骑的北边戎狄作战更是一大便利,对于赵国军事实力的提升也是一个重大契机。
2.军队服饰变革
中原各国的服饰深受传统礼制的影响,上衣下裳、长袍宽袖,各个阶级按照等级划分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点便是不利于战斗力的发挥。因此面对军队兵种兵制的改革,军队服饰也要随之改变、因时适宜。
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均是以车战为主,双方先在阵前摆好阵势再进行攻伐,但战国时期战车庞大,行动不够灵活,并且随着铁器的应用和增多,军队军种也发生了改变。赵国处于四战之地,北部边疆与戎狄部族接壤,而戎狄是游牧民族,擅长骑马射箭,在战争中优势显著。
赵国受其影响,与戎狄交境处亦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如并州一地的“畜宜五扰”就充分表明了赵国擅长蓄养马牛羊。而赵国如此重视畜牧业发展,不仅是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更是为了国家军事做准备,武灵王下令穿胡服也是源之于此。
赵国的臣子皆认为改易胡服是属于文明的倒退,是采用荒远地区民众的风俗,但武灵王对胡服的看法有别于其他大臣,他将礼的深层含义点出,认为“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
服饰只要便利于黎民百姓的生活、帮助国家军事的进步就是合乎礼制礼仪的,并不能以地区和民族来判断服饰是否合礼,赵武灵王将服饰改为胡服亦是考虑再
3.汲取胡文化精粹的原因
林胡、东胡、楼烦等戎狄部族和赵国频发战事,武灵王从中接受经验教训,对胡地军事文化中的精华进行了吸收,认为胡服的影响因素也是戎狄屡次获胜的关键。
赵人所穿的服饰宽大且冗长,士兵穿着不仅难以奔跑追敌,更不能在马背上射箭作战,而胡服有别于中原服饰,短衣短褐皮靴紧裤,精简轻便,尤其由骑兵身着,更能在战场上游刃有余。武灵王不仅自己穿胡服,还下令大臣着胡服,更是多次令军众改易服装“命将军、大夫、適子、戍吏皆貂服”。
二、军事改革对赵国的作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赵国的机遇和挑战,给国家和社会都带来了重要影响使得赵国最终强大起来,没有枉费历任赵君所作的努力,为北向军事经略的继续推行贡献重要的军事力量,其作用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赵国地位
胡服骑射改革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提高了赵国的国家地位,赵武灵王以前的赵国君主,谥号称为子或侯,而武灵王是赵国首位称王的君主,可见赵国通过军事改革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军事改革推行之后,赵国拥有了与诸侯争雄的更大资本和气势,即使武灵王在沙丘之变中去世,但其改革的余威仍在。
在公元前年,魏国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也出于对赵国悍勇的忌惮,主动向赵国朝觐、献城割地,“魏昭王入赵朝见,并献二城为赵王‘养邑’”。同为诸侯的魏国却向赵国作出求和的姿态,以求能拉拢赵国保存自身,赵国实力可见一斑。
处于赵国西部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革新了内政军事,实力大增,但赵国与秦国的作战互有胜负,可见赵国胡服骑射后实力不容小觑。
在公元前年的渑池之会中,秦王想要利用礼仪来打压赵国,被蔺相如巧妙化解,秦王虽然不甘心,但因为“赵军在边境上严阵以待”而不敢轻举妄动。
战国后期秦国的地位在战国诸国中已经是最强的,各国在与秦国的战役中屡遭失败,多不敢与其争锋。但“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可见当时赵国是秦国最大的敌手,最为秦国忌惮。
2.促使赵国社会稳定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继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之后的战国重要变法改革,并且有别于其他各国的政治变法,将改革重点全部放在军事上面。
而且是自上而下,从君主、贵族到平民都在实行变法的措施,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改革,符合武灵王与肥义谈话时所说的,胡服的施行在于教化百姓,客观上促进了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
中原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夷夏观念,对于蛮族、夷族、戎族等传统游牧民族一直是抱有歧视想法的,认为他们是茹毛饮血的野蛮人,是不懂礼仪的,不像中原人有自己的文明文字。
但赵国百姓经过长期与戎狄胡地的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许多中原的文明也传入了戎狄部族,本身对胡地民族的排斥感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浓重。譬如赵国与戎狄部族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向其学习畜牧马匹,购买牛、羊、皮毛等物资。
赵国自身的畜牧业也非常发达,许多地区都是专门的畜牧区,“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因此,面对武灵王的胡服政策,赵国边境的百姓接受程度是比较良好的,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边地的经济发展,正符合武灵王所期待的“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正是这种良好的交流促使了赵国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赵人与戎狄和平交往也可以给赵国创造快速发展的时间和契机,可以在胡服骑射改革推行时期更好地提升国力。
3.提升了赵国军事实力
胡服骑射作为军事改革,不论是兵制兵种变革,还是军队服饰改变,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提高了赵国士兵的战斗力,整体提升了国家军队建设。
变法改革前的赵国,虽然经过各位国君的政治、经济措施,使得赵国国力稳定增强,在诸侯中的地位提升,但在多次与各国作战中,赵国并没有强有力的军事优势。魏国在战国初年通过李悝变法强大起来,甚至成为实力第一的国家,赵国作为邻国是魏国要征略的对手。
在公元前年“魏败赵师于兔台”、公元前年“魏败赵师于北蔺”,魏国多次打败赵军占领其地。不仅如此,赵国参与各国合纵之时,面对强秦也没有成功过,固然有六国心不齐的原因,但关键因素还是因为赵国军事实力不够强悍。
在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军队人数扩张,而且士卒的战斗力也不可同日而语,军队发展至“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骑兵亦颇为骁勇善战,公元前年,赵将“廉颇攻魏之房陵、安阳,拔之”。距离武灵王颁布改革令后的短短十几年间,赵国不仅攻灭了中山国,还攻占了齐国、燕国、魏国的一些领地,足可见其军队作战力得到了多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赵武灵王进行的军事改革,一方面向戎狄部族学习其服饰文化,另一方面学习其军队建制,不仅促进了赵国国家地位的提升,其军事实力更与秦、楚、魏等国匹敌,在争霸战争中战绩颇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赵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与戎狄民族的交流融合。
4.促进尚武之风的形成
赵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给赵国带来了压力和威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赵国的军事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赵国与戎狄部族交往多时,相较于中原各国来说受到儒家传统文化影响较浅,长期和戎狄部族进行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融合。
戎狄士兵的勇猛精神也影响到了赵国的士兵,太史公在书中记载“全晋之时,固已患其慓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全民尚武的军事精神不同于其他各国军事变法中简单提升兵力、奖赏军功的措施,不是简单地学习北方戎狄部族的军事制度,而是在精神层面对赵国军事的改变和提高。
通过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两方面对军队的改革,赵国的士兵精神力得到了振奋,一改原有的崇尚礼制,用兵以礼的军事精神,而是转变为崇尚武力、崇尚勇敢的精神。
具备了中原文化的礼和北方戎狄部族的勇敢彪悍的赵国士卒,使得赵国十几年内军事实力大增,一跃成为战国后期和秦国并立的强国,军事势力威慑其他诸侯国。
赵武灵王亦是对尚武精神贯彻不移,不仅对赵国士卒进行军事精神培训,在贵族中传达自己的思想,还“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在平民百姓中推崇这种精神,不仅让百姓都改易胡服,在进行农业生产之余,也要进行强健体魄的训练。
结语赵国虽然在战国初期方才位列诸侯,但立国前后的几代君主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巩固和增强实力上,赵简子改造晋阳城、占领邯郸城、赵襄子灭代国、赵烈侯改革都是为赵国后来军事征伐奠定了重要基础。
后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在兵制战术、服饰文化上的改革不仅在短时间内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而且还促进了胡地戎狄民族和中原人民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赵国以至于战国各诸侯国都是有重要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