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纵使是神授,但是作为人可以代天“革命”,而不是绝对的顺服。
当然,商代人们还是重视与鬼神沟通的,巫术依然盛行,并且用神力来解释超自然现象。
后来,大巫师伊陟提出了“神是无法战胜有德行的君王的,只要有德行端正就不用怕神”的观点。
这种说法,为“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周代的统治者进一步提出“天命靡常,敬德保民”的观念,士大夫阶层逐渐意识到——天意和鬼神应该敬畏,但是命运好坏还是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立德远比祈祷更具有实际意义。
由此,巫卜不再干预国家决策,变成旁门左道。
《左传》记载:郑国南门中有一条城内的蛇与一条城外的蛇相斗,城里的蛇被咬死。而后郑厉公设计杀死了国君郑子婴,回国复位。
鲁庄公听说这件事,问申繻:“这事意味着什么,与妖孽有关吗?”
申繻回答说:“妖孽由于人而兴起。人如没有缺陷,妖孽不会自己发生。人不遵守常道,妖孽就会兴起。”
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具有“以人为本”的概念,认为一切看起来妖孽的事情,都是人作出来的,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
鲁僖公21年大旱。祈雨无效,鲁僖公准备火焚巫师。
臧文仲说:“这不是防备旱灾的办法。修理城墙,降低减少饮食,节省开支,致力农事,劝人分财施舍,这才是应该做的事。你烧巫师有个毛线作用?假如他们能够对抗天意,上天早该生气弄死他们。如果他们能掌控天气,烧了他们导致怨恨只能加剧旱情。”
僖公认为有道理,撤回了君令。
先贤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世界,所以我们的历史并没有欧洲的黑暗时代,西方人被上帝和教会禁锢了一千年,直到现在不少人脑子依旧不灵光。
中国大量的神明是我们民族的先人,先祖有德或者有功,即可封神。这些神自然和我们很亲切,比如财神、门神、文曲星、灶王爷等等,人们希望通过他们获得祝福和加持,定期或者有事的时候拜一拜,但是几乎没人会天天膜拜或者盲信。
中国人与神是一种交易关系,比如给灶王爷供奉糍粑,他就要“上天言好事”,不能啥也不干,中国不养闲神。
所以中国人往往先打听哪个神或者哪个庙灵验,然后再去供奉香火,花个几十上百元,许一个百万、千万的愿望,神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不灵的神不仅会被骂,甚至会挨打。比如华北地区流传的“晒龙王”祈雨习俗,旱天把龙王抬出来晒太阳,要是还不下雨,就要挨打。
敖广都不敢过淮河。
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常会“信奉”很多的神,本土的、外来的都会拜一拜,感觉哪个有用就拜哪个。极少有人像西方教徒那样,认为神是绝对的、唯一的,信了上帝就不能信真武大帝。
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非常头大,工作很难开展,不发鸡蛋没人来教堂礼拜。
老头老太太领了鸡蛋,也会求耶稣保佑,毕竟是神嘛。但是你让他们只信上帝,那是一件万难的事情,谁心里还不明白,中华片区归玉皇大帝管,轮不到耶老头。
语言都不通,有事找他能听得懂吗?
也存在极个别被洗脑的情况,很早以前我在秦皇岛工作的时候,就遇到一个老太太信上帝,从火车站坐她的三轮摩的,一路上跟我讲基督教的好处。她说自己以前很胆小很脆弱,自从信了上帝,什么都不怕了。
老太太车开得飞快,而且不搭理红灯,我吓得要死,于是跟她说:“大姨慢点啊,上帝保佑你他不保佑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