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成书于春秋时期,现在的篇章,是怎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老子》原始结构考辨,现在开始阅读吧!《老子》分篇在最初时,是由其篇章本身的结构所决定。但在此后的发展中,其结构常被人为修改,导致诸多变化。对其分篇起直接影响的,还有《老子》各篇名从无到有,从德篇、道篇到道经、德经的演变。当然最具标志性的则是《老子》总题目的变更。《老子》书从原来的无题名,到简单地被冠于老子,进而为老子德道篇,又转为老子道德经,最终为道德经。相关变化皆有意识形态在其中,它们也固化了《老子》分篇结构的相关转变。

五千言《老子》本为二篇从上文校订出的五千言《老子》自身的文本结构情况而言,二篇分置是其本身结构的自然结果。且这也是先秦以来的既定样貌。在先秦时期,如上世纪末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为战国中早期作品,它包含了三组不同的《老子》,丙组是摘抄于五千言《老子》,用于修编新篇章后所剩余的文字材料,乙组、甲组皆是完成修编后的新文本。甲组虽然也打乱了五千言《老子》原有篇章结构,但总体上也分为上下两篇,通过分析韩非子《解老》,也可知其所据《老子》文本应是分为上下篇。

楚汉时期的帛书五千言《老子》甲本,以及汉初的帛书五千言《老子》乙本,皆分为上下篇。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亦曰,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即司马迁所见五千言《老子》也分上下篇。此后严遵指归本、河上公章句本亦然。宋谢守灏《混元圣纪》云,按刘歆《七略》,刘向雠校中《老子》书二篇,大史书一篇,臣向书二篇,凡中外书五篇一百四十二章,除复重三篇六十二章,定著二篇八十一章。

中书与向书俱云二篇,则未校之前已有定本。从谢守灏所言,可知刘向校订《老子》时的基本信息。刘向校书时曾获三种版本《老子》,分别为朝廷中秘石室所藏的两篇本、太史藏的一篇本,以及刘向自家所藏两篇本。以此来看,当时也的确存在一篇本,但中秘石室所代表的官方定本,以及刘向自家所藏的皆为两篇本,这表明当时的善本与比较流行的皆为两篇本。且刘向删定后,确定的也是两篇形制。此后,班固《汉书艺文志》等所载《老子》皆为了上下篇。因此《老子》原分上下篇,当无疑问。虽然到宋代以后,晁说之、董思靖等提出《老子》原本不分篇观点,但也只是后出之说,且无具体论据,故当以《老子》自身结构特点以及更古观点为是。五千言《老子》本上德下道在明确五千言《老子》分为上下篇的情况下,孰上孰下则又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韩非子《解老》、帛书《老子》、严遵指归本等皆上德下道形制,传世的河上公本、想尔注、王弼本等皆为上道下德结构。因此,对于相关问题,学界存有诸多不同看法。如严灵峰认为五千言《老子》原貌为上道下德,帛书之例可能竹书存放的次序又右而左,而传抄者却由左而右顺序取出抄写,而上下之次序颠倒矣。饶宗顾亦指,《马王堆老子》本之先德后道,殆写经者偶然之例。高亨、池嚷朝则认为战国时已有两种《老子》传本,其中上道下德形制乃道家传本,帛书等上德下道形制乃法家传本张学方在指《老子》原本上道下德的基础上,认为该顺序的颠倒很可能始于战国中期的黄老家,而后韩非等法家因袭之。

邱锡防认为《老子》上德下道乃道家传本,后在法家影响下,到汉初时才形成上道下德的黄老学派传本余明光亦指上德下道后乃《老子》原貌,只是随着思想学术的发展,才出现了上道下德的新版本,并且无法断定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所谓法家传本。张松如在指《老子》原上德下道的同时,也从思想发展进程进行了验证,其文曰,如依时代思维逻辑进程,武王克商,宗周建国,即制礼作乐,以德配天,而降及东迁之后,才逐渐赋道以本源及规律之形而上的意义。故于春秋战国之际,首先应该是由德,升华为道,其后才得从道衍出德。《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实当符合古义。

逮秦汉继统,天下为一,整个民族文化理论水平随着实践力度与认识能力的缓慢发展而逐步提高,开宗明义,先道而后德,更合逻辑,且成体系。盖德者道之功,德之与道,亦犹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此虽拟于不伦,而例实可比。遂将《德》、《道》两经慢慢倒置过来,这是极顺当,也极自然的。除此之外,邱德修又认为《老子》传世之初,道家内部就是两种形制版本并行,帛书与传本版本的不同只是南北两派道家传本各异而己,并非后来法家或其它原因新出的版本。读完本文,各位觉得《老子》的演变有什么意义,欢迎留言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5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