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春秋 >> 春秋知识 >> 基本经济制度解析

基本经济制度解析

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此文原题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人民智库·国家治理的.01(4)期,第29-32页。此次发布,增加了插图,做了文字润色。

摘要:依据中国传统经济学原理,阐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其根本、动力、机制和秩序视角解析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把握秩序轻重尺度,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最佳路径前进。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动力机制秩序

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中心的经济制度体系。马克思说:“生产者相互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他们借以互相交换其活动和参与共同生产的条件,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页)。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其结构功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强大的动力、牢固的机制和稳定的秩序。

一、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中国人民构建起生存、生活、就业、发展的平台。经济发展平台是经济个体及其治理者的发展和控制操作工作台及其所需环境和条件。经济个体和治理者的差异性造就平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尽管平台千变万化,但有一点永恒不变,即所有平台的载体是土地。土地是一切平台及其资源的载体。土地的产权关系决定了平台经济的性质和运行状态。古今中外的历史和当今的现实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才能确保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在盛行于西方社会的土地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最早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管仲(自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改革土地井田制,如“初税亩”、“作丘赋”、“尽地力之教”,等等。秦国商鞅(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则对井田制进行革命,开阡陌,吸引各国人来秦开荒种地,谁开垦的荒地属谁所有,而且可以交易,土地私有并市场化以及“六废六立”(废宗法,废井田,废封建,废礼乐,废世袭,废末利;立小户,立税赋,立郡县,立军功,立本业)的配套改革彻底解放了秦国生产力,秦国率先崛起并统一全国,这种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土地为万物平台之载体,市场化可以,但买卖的应该是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当属国家,不能出卖。秦后土地完全私有市场化形成单一产权结构,政府失去控制它的把手,必然形成如下格局:(1)土地买卖引发土地兼并,土地落入官僚地主手中,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破产被抛向社会,无立锥之地;(2)由于工商业不发达,失地农民难以就业,落草为寇,成为农民土地战争义军;(3)官僚地主收地租兼放高利贷,其利远高于产业利润,产业实体发展无动力,土地小规模出租,小农经济成常态;(4)小农积蓄资金置买土地,但非扩大规模经营,而是出租土地,收取租金,耗散于生活消费、科举应试、社会应酬等,土地规模效应失效;(5)工农业细小化,导致产业资本积累、扩大机制失灵,使中国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很难有质的突破。

资本主义发展使土地和劳动力及所有资源资本化,社会上各种平台成为资本绞杀的战利品,广大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无就业生产保障,平民窟和难民营成了他们的栖息平台。

经济高质量是更高的有机构成、集约经营和产业提升,导致各种平台地租攀升、高成本运行,这势必造成社会低层工作平台空间进一步缩小,甚至无就业平台。

唯有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为各层次经济主体和个人提供可靠的高质量发展平台。我国土地公有多层次批租开发制度为低收入阶层兜底,又不封顶高收入阶层坐地投资。

(1)农村集体土地为农户免费配置宅基地、口粮田和承包田,确保农民生计和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城市棚户区建设确保低收入市民有房可住(租),为打工或自谋职业奠定永续基本生计活动空间。低收入阶层依据其立身之地,融入网络,建立了自己事业发展平台。

(2)城市商品房,店面和厂房的批租开发为较高收入市民开辟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

(3)高铁、高速公路、航空船海、医疗、学校、水电等大型工程是国家必须建设的公共设施,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因建设土地购买交易费用太高致使工程难以进展。而中国因土地公有为大型基本建设节约了巨大土地征用交易费用,使工程多快好省地顺利进行。

二、动力

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需求侧的预期和供给侧的创新。需求预期大小主要取决于一国的制度和居民的收入。虽然任何国家都不乏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居民,但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平稳的政局,优越的制度和长期稳定的收入预期,而这些只有中国才能做到。(1)稳定的政局是动态资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载体,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受国家宪法的保护,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中国上下普遍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世间上最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她最大限度地综合了民主与权威的优点,并克服了其中的缺点,使集中与民主达到了平衡一致,计划与市场实现了均衡统一,是全系统、全过程和全对称的民主;(3)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带来居民稳定的高收入形成强大的需求预期。

供给侧创新主要决定于创新理念的先进和创新体系的完整。

西方经济学推崇熊彼特(年—年)物理性创新理论,是企业家通过生产要素新组合,毁旧建新的经济增长过程,被称为“破坏性创新”或“创新性毁灭过程”。熊彼特创新只局限于企业家技术层面的生产要素组合上,不触及人际制度层面的系统结构,所形成的经济发展动力是非常有限的。

中国创新经济理论不仅包括熊彼特物理性创新理念,而且包括董仲舒(公元前年-前年)生物性更化理论。创新是有机体生态的全要素、全结构、全系统再生链条持续进化的过程。《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要素相互作用,能够创新出新的再生链条。假设系统由10个要素构成,原始再生链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客观上,相克对立的要素在离散的同时,也在和解合化统一。如历史上,甲(汉)受庚(匈奴)所克而对立,甲将同类异性乙与庚和亲,矛盾化解后融合一体。因此,只要条件具备和方法得当,要素合化力就会大于离散力,经系统要素错综耦合,必然创新出新的衍生物,其链条为: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这种再生链条不断滋生,最后整合成强大的系统创新力。这是中国包容性创新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中国56个民族团结一致创新的底气所在。

年达沃斯世界论坛在研究中国创新体系时指出,中国创新系统具有六大优势:政府强力推动创新、拥有强大的国有企业、在研发的投入比较大、拥有庞大和系统化的金融体系、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国遍地开花式的科技园区。事实上,熊彼特所指的创新主体——企业家是在完备市场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者,在中国并不存在。中国创新的底蕴在于:(1)亿万农户不是企业,农民也无成本—利润核算概念,但中国农民能把经济社会关系资源利用到极致,经过多种形式的合作,爆发出巨大的创新力,并推动中国整个经济的高效运行;(2)中国除国有企业外,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都有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发挥洪荒之力创新;(3)中国集基础设施、金融、货运快递、教育、科学研究等实体与虚拟体整合一起的网络平台,产生超常的创新力。

三、机制

西方高质量发展理论推崇优化机制。自然界存在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经济领域也一再强调资源配置优化、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等等。

企业或生产经营者利用要素替代原理,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用廉价要素代替昂贵要素,以最低成本获取最高利益,或以效率高的要素淘汰效率低的要素。企业间为争夺市场份额,积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其间落后企业被淘汰从而优化了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可见有优化就必然有淘汰,但经济主体淘汰下的资源如何处理呢?物质,可搁置;人,被淘汰者,总不能就地消灭吧?我们不得不为:要么社会把这些被淘汰下来的人全包养起来,要么再配置资源,重新就业。为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匹配机制解决了这一难题。

优化机制主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匹配机制则重在施展政府的调节功能。

中国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调控是一个四维架构的治理行为。《管子·牧民》曰:“国有四维”,“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是由九个领域所组成,为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有形”是指国民经济构成与国家管理体系的结合形式,“无形”指的是国家和全民的意识形态,即礼、义、廉、耻。

唐·韩偓《漫作》诗之二:“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所有资源、产业和机构尽数配置于四维九个领域,中央一领域统领周围八领域。四维匀称、轻重平衡,伸缩同步、张驰有度。如果某一维加重或变轻,其它三维也随着加重变轻。若某一维增长或缩短,其它三维也必须跟着增长或缩短。四维全面均衡,缺一不可。全民异业而同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地位的高低,职业的优劣。

各产业、各业主和各就业者地位平等,但并不等于各产业、各业主和各就业者配置资源相等。各产业各业主和各就业者配置资源多少要符合整个系统(中心)本质的要求。整体系统本质是其中央“道”,即无形的规律的体现。王弼曰:“谷神,谷中央无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产业内合,即产业资源利用秩序下的结构功能匹配。结构功能匹配原则为:(1)个人配置资源量与其能力之比,人人相等;(2)最弱者也应配置资源,确保基本生活保障;(3)“强与强匹配”更强;(4)“弱与弱匹配”变强;(5)“强与弱匹配”变弱;(6)强弱与重轻相对应,强者重也,弱者轻也。世界万物皆以轻重量之,相关事物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只要时空合适,都可以按其准则成功匹配。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传统文化渊源,陶弘景(公元—年)对此的注解为:“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入贡赋之业,使远近无差。上下有序则职分明,远近无差则徭简,如此则为国之基日固”。

四、秩序

高质量发展是无害高效的发展。无害不仅指无污染的自然性状无害,而且还包括无两极分化的社会性状无害。《道德经·三十五章》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认为,历史车轮滚滚,勇往直前,只要不出现两级分化“害”的状态,经济社会就会安全、平稳和健康地向前有序发展。“害”是区分经济有序与无序的分水岭,也是甄别经济高低质量的分界线。“害”向上由劣到优有六级,“害”以下有最劣的一级。合之,纵向维度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秩序轻重八级标尺。

纵向秩序表示经济个体相对地位关系,经济个体经济地位由其不动产和年收入多少来确定。许多学者以中国目前国民收入基尼系数较高认定中国社会已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个判断显然有失偏颇,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证最低收入阶层有随经济发展增值的房地产。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确保农民房基地、房产和土地承包权永续不变。国家扶贫、救济和各种财政转移支付确保低收阶层的基本生活福利保障逐年提高。《管子·立政》说道:“为而无害,成而不议,得而莫之能争,天道之所期也”。

与纵向秩序对应的,还有横向秩序,横向秩序通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和结构功能匹配机制实现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改进促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横向维度测量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秩序轻重八级标尺。

《管子·内业》曰:道“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也就是说,道虽然无形,但我们可以测试其变动的先后次序,确定事物变动轨迹。秩序是要素时空有序化排列,是机制的表现形式,而机制是规律的表达方式。虽然规律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秩序掌握机制,由机制深入规律。

《管子·山至数》指出:“以轻重御天下之道也,谓之数应”。秩序的轻重标尺为掌控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下,确保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章可循,永远不偏离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陈凯:《道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年,第1-30页.

房玄龄注,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21,,页.

孟子等:《四书五经》,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石磊译注:《商君书》,北京:中华书局,年,第9-36页.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年,第36,-页.

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年,第18,91页.

许宏富译注:《鬼谷子》,北京:中华书局,年,第45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