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秋战国时,齐国富裕的原因,以及其弊

《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西周早期,今天山东地区的西部被称为莱夷,东部被称为嵎夷,所谓夷、戎、蛮、狄是华夏中心地区对周边落后地区的称呼。与南蛮、北狄、西戎不同,齐国建立之后,这一地区迅速发展,文明崛起,很快摆脱了东夷的称呼。不仅如此,齐国还逐渐成为了古代中华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经济上,齐国更是成为先秦最为富裕之国

《史记》中,但凡有评价齐国的描写,首先提到的通常就是齐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富饶状态。

“桓公既得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史记·齐太公世家》)”

“夫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史记·高祖本纪》)。”

“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史记·货殖列传)”

……

司马迁描述,从姜太公开始,天下的财富就开始向齐国聚集,而到了管仲相齐的时候,尽管他只是个陪臣,却比别国的国君还要富裕,吕姜齐国的富裕状态一直延续到田氏代齐。

当然,这些对齐国的记载,只是简单的告诉别人齐国确实富裕。齐国的繁荣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呢?史书中一些关于齐国富裕的细节描述,则是令人惊叹的。《战国策·齐策》中有一段描写,恐怕后世两千多年,世界各国都很难与之相比: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大意是:在齐国的首都有七万户,非常的富裕和殷实,其民人人擅长音乐、斗鸡、走狗、下棋、蹴鞠。古代通常都是大家庭单位,而七万户所代表的的可能是几十万人口,而这几十万人,竟然人人都能够去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这是何其繁荣的景象!

《韩非子》中讲过一个“滥竽充数”的故事,后世成为经典寓言:当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演奏,一次需要人的规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齐国吹竽者人才济济,而且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混进吹竽团队,也恰恰说明齐国基本上人人会吹竽,这才导致大家不会去认真鉴别他的水平。

即便是工业文明的今天,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城市,又岂能做到大多数人有钱有闲,人人琴瑟、走狗、斗鸡、下棋、踢球?这足以证明齐国当时的物质生活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导致人们精神层次的享受发展到极高程度。即便是《战国策》的描述略有夸大,可种类如此繁多的娱乐活动,哪怕只是能够在齐国略有繁荣,相对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说,也是非常辉煌的成就了。

齐国从一个被称为东夷的文明边缘地带,逐步成长为文明和经济中心,甚至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时代,创造了一个后人都为之羡慕的繁荣社会,堪称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完成,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

天时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周成王年少时,为了稳定边境,就派召公告诉齐太公吕尚“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棱,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周成王给了齐国这个特权之后,便开始四方扩张领地。周天子给了齐国特权,齐国得以不断扩充,到了公元前年(齐灵公十五年)时,齐国灭莱,东到大海的地盘就基本被齐国所拥有,齐国从而有了足够支撑其成为大国的领地和人口。

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强大齐国,到了齐桓公的时候,再次把周王室的价值进行二次发掘。齐桓公时,管仲告诉其他诸侯“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以夹辅周室”,然后齐国再一次借着天子名义“维护天下正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边的小国被不断兼并,齐国国力进一步增强。

齐国在形成之初就占据了天时优势,并将这一条件发展,从而拥有了成为一个富裕国家的雄厚基础。

地利

齐国在地利上是与秦国并列的最具备优势的两个国家,《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夫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齐得天下十分之二。”齐国三面环海,西侧还有天然屏障,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军事威胁,减少了国防上的损耗。除此之外,齐国又可以大量获得海上鱼盐之利。

此外,齐国的土地肥沃,盛产桑麻这样的经济作物,《史记·货殖列传》中称“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而且齐国的矿产资源发达,开采铜铁代表了当时最高生产力,而齐国一直占据这一优势,这一基础上,齐国刀币一度通行周边,从金融学的角度去看,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管子》中还提到,齐国发展海上贸易,进口朝鲜半岛的虎豹皮和皮衣,对外则大规模出口丝绸制品,这算是我国最早的政府层面的海上贸易了。司马迁称“齐冠带衣履天下”,可知齐国依靠自身的位置和特产优势,影响着全天下。这样一来,齐国想要富裕,又具备了一个完美的硬件条件。

人和

人和,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齐国从姜太公开始,上层就比较开明,其后的齐桓公、管仲、晏子等人,也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豁达的典型。史书记载,周武王伐纣之前用龟壳占卜,抽出下签,卦象显示不适合用兵,周武王和大家都犹豫了。但是姜太公却认为龟壳是死物,根本不值得相信,劝说武王果断出兵,最终成就大业。《六韬》中记载“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姜太公把农工商作为国家三宝,这种思想即便在今天亦可以闪耀光芒。那个时代,思想如此先进的人开创的齐国,在见识上就占据了先机。

而齐桓公和管仲也继承了这种灵活的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相齐,根据田亩的肥沃程度征税,反对“竭泽而渔”,要求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承认粮食买卖的自由,最终实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反映管仲思想的《管子·治国》一篇中提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从历史来看,这种思想无疑是先进的,他鼓励国家为民众创造财富,自然也鼓励民众自己去争取财富。这对于齐国人的思想,影响巨大。

齐国民众又是什么思想状态呢?《史记·货殖列传》中对齐国民众的描述,则显得非常有趣:

“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

大体意思是齐国人通情达理、足智多谋,乡土观念重,爱发表议论,不敢斗殴,只敢暗箭伤人,经常有抢劫财物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大国的风尚。前面几句还好,但是后面暗箭伤人,抢夺财物,这样的民风,为什么会是大国风尚呢?其实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好勇而功利虽然不是什么正面的评价,却说明了齐国民风开化,齐国能够包容各种人和思想,所以称为大国之风并不过分。

齐国百姓的思想具有极度的自主性,纵观整个春秋战国,齐国并没有受到任何单一一种“显学”的剧烈影响,这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齐国人的思想自由,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舒适生活,即所谓的“大国之风”。而齐国人之所以能够快速的成长为一个富裕国家,民众安乐舒适,与他们的这种思想关系很大,这非常接近后世西方的个人主义或功利主义思想---每个人都在拼命的赚取财富,从而获得享乐生活。

功利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年《管子学刊》发表了一篇《齐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的渊源及影响》中提到“齐人这种功利主义最终却让他们失去了安乐的生活。”田氏代齐发生的时候,少有人在乎姜氏失国;秦国远交近攻的时候,齐国不愿意牺牲自身利益去挽救其他诸侯;秦兵压境的时候,尽管齐国人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的奇书,但齐国人受到功利主义影响,不愿意为国家牺牲。如此一来,齐人最终只能把自己纳于苛刻的秦法统治之下。从这个角度去看,功利主义曾经给齐国人带去了幸福,但过于功利最后也让齐国人失去了幸福。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一章中,第一句说的正是国家和君主的义务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社会的安全,使它不至于遭受到来自其他独立社会的压迫和侵犯。”而齐国的先贤们虽然有了很先进的思想,使他的国民富裕而快乐,却没有聚集起他们保护这种富裕和快乐的精神力量。当然,“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已然是一种非常伟大和先进的思想,管子的伟大经受得住历史考验,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世则需要在前人的得失当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