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选入课本时,最后一句为什么被删

北京湿疹医院简介 http://m.39.net/pf/a_8890895.html

《卖油翁》是一则经典的阐事述理的寓言故事,出自北宋文学巨匠欧阳修之手,主要通过陈尧咨射箭与卖油翁酌油两件事,形象地印证了“熟能生巧”的意义。教科书之所以将其选入,自然是要教导学生们必须勤苦练习方能达到浑圆之境的道理。

可是,欧阳修本人想要表达的是不是也是这个道理呢?种种迹象表明,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很腹黑。至于原因,我们可以从被课本删掉的最后一句来切入分析。

《卖油翁》在课本里结束的句子是:“康肃笑而遣之。”但原文最后的一句却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简单两句话,却包含了三个典故。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卖油翁的故事。

话说康肃公陈尧咨射箭之术极为精湛,十箭中者有八九,要是寻常人必然要惊呼内行,可是一个卖油翁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只是“但手熟尔”,只不过手熟罢了。

于是,他将一枚铜钱置于油壶口上,然后将油从高处倒入壶中,油全部入壶,但铜钱却一点未湿。卖油翁总结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没啥特别的,都是基本操作,不过是熟练而已。康肃没办法,只好苦笑着把他打发走了。

故事到这里已经结束了,如果文章真的在这里戛然而止,那么我们大可以认为欧阳修只是为了表达“熟能生巧”的道理,可他又继续跟进了自己的一个观点,这就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的由来。

别看就十几个字,可有没有这句话,差别大了去了!

解牛、斫轮,是庄子的两个典故,成语故事分别对应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庖丁解牛流传比较广泛,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是说一位宰牛人因为经验十分丰富,所以牛放在面前已经不是一头整牛了,他看到的是脉理与结构,该在哪里下刀,该怎么挑肉剔骨,等等。

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些生僻,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故事上。话说春秋时期有位造车工人名叫轮扁,一日他看到齐桓公在大殿上读圣贤书,便奚落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作者都已经死了,你看的书也只不过是他们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后大怒,便要轮扁说出个道理来,不然就处死。轮扁说:就像我做车轮一样,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工作,只有不断练习反复琢磨才能做好,而我无法传给任何人,当我死后,这项技艺也就成了无人可用的糟粕了。

轮扁的意思很明确:做车轮的技术和学习道理一样,是不能通过书籍或者口口相传完成不同个体之间的传递的,只有亲自去实践、去练习,长时间地融入其中,才能够获得。

虽然这个观点并不一定正确,但这就是轮扁的观点,而且也是欧阳修所认可的观点。也就是说,欧阳修同样认为:读圣贤书无用,那只不过古人留下的糟粕而已,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可是,身为读书人的欧阳修为何会有此怪论?

那就要看看《卖油翁》的写作背景了。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再次遭到飞语中伤,于是自请外任,在亳州他写下了《归田录》,而《卖油翁》就记录在其中。我们不能否认,遭到了多次流言蜚语中伤的欧阳修,心中会产生怨恨与不满,甚至可能会影射读书无用,毕竟饱读圣贤书不仅没有保护到他,反而使他陷入不利的境地。

所以,在文章最后欧阳修才将观点单独成段,特意抒发出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康肃公、卖油翁,他们与庖丁、轮扁又有什么不同的呢?射箭、倒油、宰牛、制轮,要做好这些工作依靠的是长期实践的积累与经验,这些知识从书本中是得不到的。

如果课本选录《卖油翁》时,不删这最后一句话,那麻烦就大了,学生根本理解不了欧阳修为什么要提“解牛斫轮”之故,老师也不知该如何解释这句话在总结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因为如果解释了,就等同于默认了欧阳修的读书无用论。

所以,教科书编者只好舍鱼取熊掌,只留下“熟能生巧”的道理,而舍去了“读书无用”的抱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