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春秋说了什么

《春秋》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的编年体史书,被列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的鲁国历史,因而这本书也是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麟经》,它的写作手法词语简练,对历史事件的描写言简意赅,全书共计一万八千余字。由于《春秋》语言精练,于是便出现了对它诠释的作品,被称为“传”,最著名的就是“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其中《春秋左氏传》是春秋晚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此书又被称为《左传》或《左氏春秋》。左丘明和孔子是同时代人,因而对春秋的诠释势必比后人更加准确和真实,而且孔子对左丘明的评价很高,两个人的性情也十分相近,《论语·公冶长》中记述的就很好证明了这一点:“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拿自己与左丘明同类并举,足见孔子对左丘明的看重,如此说来,左传才能真正体现孔子的真意。作为史官的左丘明在诠释《春秋》时充分重视真本书的历史价值,在历史事件的描绘上加重的笔墨,左丘明尤其擅长叙事,在叙事历史事件时,条理清晰。内容详实,使得人们对春秋中所提及的那些事有了更好的了解。此外,左传在刻画人物和记述辞令方面十分突出,描写人物时细致入微,而在描写辞令时又言辞巧妙,鞭辟入里。正是左传的这些特点,弥补了春秋作为史书的不足,同时左传的艺术表现力也比春秋更为优秀。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在《春秋》的经文后面附上《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的传文,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也都是这三传。对于孔子为什么要编辑《春秋》,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解释。《史记》中是这样描述孔子动机的:“余闻董生曰:周道衰退,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名也。”从司马迁的态度来看,孔子编辑春秋是因为周道衰微,诸事不行、道德不在,与其说一些没用的说教,不如让真实的事件说话,以此警戒世人。由此可见,孔子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记述历史,而是要以历史上发生的诸多事件来警示世人,周礼已经不复,希望世人能够回归到周初的礼制之中,因而孔子的倾向性已经十分明确,能够恢复周礼的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这样对于《春秋》的史学价值产生了重要影响。《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所以说读春秋不如读《左传》。胡适曾经说:“春秋这部书,只可当做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看书,却不可当做一部模范的史书来看……”可以说,胡适一语道破了春秋的写作目的和内在价值。《春秋》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对春秋进行了阐释,不断探求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有人提出将《春秋》亦经亦史来看待,这似乎更契合孔子著书的本意,能够让人更好的来认识这部书、读懂这部书。《春秋》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一件瑰宝,是值得后人不断研习和探索的一部经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