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乱成一锅粥的春秋一百零八

即使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秦穆公在春秋国君中,也算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厚道人。他曾经“三置晋君”,帮助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坐上国君宝座。秦国和晋国从晋献公时代就开始联姻,两国之间的关系虽然也出现过一些摩擦,但总的来说是很友好的,因此还产生了一个成语:“秦晋之好”。

晋文公即位之后,由于秦穆公和他既是翁婿,又是姐夫与小舅子的关系,加上两人同样拥有将国家做大做强的雄心,因此二人惺惺相惜,秦国和晋国的友好关系达到了顶峰。

然而,随着晋国的飞速崛起,晋文公称霸诸侯,秦国向中原扩张的道路被堵住了,两国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公元前年,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共同出兵讨伐郑国。郑国派老臣烛之武夜入秦军大营,游说秦穆公退兵。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如果您帮助晋国攻打郑国,晋国会占尽好处,而秦国则不会有任何收获啊!

从地图上看,秦国距离郑国路途遥远,中间隔着晋国、伊洛之戎、陆浑戎、以及周王室。如果攻打郑国取得了胜利,那么占领的郑国土地只能并入晋国的版图,秦国除非在这里设置一块“飞地”(在春秋时期是不可能的),否则就是为他人做嫁衣。如此耗费巨资,劳师远征,却让晋国受益,即使秦晋两国亲如兄弟,也没有这么费力不讨好的。

秦穆公对晋国的三任国君都有拥立之恩,然而这三位国君没有一个报答过秦国。晋惠公背信弃义,不肯割让河外五城,而且头一年刚刚接受了秦国“泛舟之役”运送的粮食,第二年就拒绝帮秦国度过饥荒;晋怀公受到秦穆公的庇护,却抛弃怀嬴,中断与秦国的往来;晋文公即位之后,一再要求秦国协助他称霸,却没有回馈过秦国,把秦国的帮助当作理所当然。这些往事,如果秦穆公不计较,那是秦国国君大度;一旦开始计较,秦穆公当然就不愿再做劳而无功的事情了。

烛之武接着说,我们郑国处在中原的正中心,是八方往来的必经之路。秦国如果要去往东方,郑国愿意成为秦国往来中原的东道主,为秦国提供方便。留着郑国,对秦国是大有好处滴!

现代汉语中,“东道主”的意思是款待宾客的主人,其中的“东”字没有具体所指。然而在最初的含义中,“东”指的就是东方这个具体方位,客人从西方来,主人就是东道主;客人从北方来,主人就使南道主。其它诸如“西道主”、“北道主”之类的称谓,在史书中都曾经出现过。

烛之武在秦国和晋国貌似牢固的关系中找到了一个隐患,然后一击成功。秦穆公这个老实人多次被晋国国君利用,潜意识里恐怕也担心晋文公为了自身的利益,任意操纵秦国。何况,秦穆公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秦国不甘心长期居于晋国之下。于是,秦国与郑国订立了秘密协议,秦军撤兵回国,留下杞子、逢孙、扬孙三位大夫,帮助郑国戍守城池。

烛之武不但说退了秦军,还在一定程度将秦国和郑国绑在一起,如果晋文公致意攻打郑国,就要与秦国站在对立面了。

晋文公毕竟是经历过十九年流亡生涯的人,对于人心的变化无常,他比谁都清楚。他知道,如果无视秦国的态度,那从前两国的友好关系就会烟消云散。晋国可以讨伐郑国,却不能灭掉郑国,因为郑国和晋国都是姬姓诸侯国,周天子和其它诸侯都不会坐视同姓相残而不理睬。为了压制郑国而失去秦国这个最大的盟友,是为不智。晋文公权衡利弊,决定从郑国撤兵。

不过,晋文公也不想就这么轻易地放过郑文公,他要插手郑国君位继承人的册立问题。

郑文公先后有过三位夫人,生下了五个嫡子。齐桓公在世时,郑国的大子华曾经联络他,请求他出兵攻打郑国,除掉叔詹等三位重臣。齐桓公拒绝了吃里扒外、卖国求荣的大子华,并且把这件事通报给郑文公。郑文公大为震怒,处死了大子华以及大子华的同母弟弟公子臧,并且把所有的儿子全部驱逐出境,公子兰就是在那个时候来到了晋国。

公子兰离开郑国的时候只有三、四岁,他在晋国长大,晋文公即位后,任命只有十几岁的公子兰为大夫。恐怕从那时起,晋文公就有了干涉郑国内政的打算。

郑文公已经在为四十三年,以春秋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看,他已经到了“行将就木”之年,而郑国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下来。晋文公从新郑撤兵前向郑文公提出,册立公子兰为大子。

郑国国内没有其他任何人有资格继承君位,公子兰的母亲是南燕国国君之女,是郑文公的三位正室夫人之一,所以从出身上讲,公子兰的继承权没有什么问题。郑国答应了晋文公的条件,两国订立盟约,郑国迎接公子兰回国,立他为大子,晋文公撤兵回国。

这一次联秦伐郑的结果就是,郑国保全了自己,并拉近了与秦国的关系;晋国为日后进一步左右郑国埋下伏笔;秦国与晋国有了嫌隙。

两年后,公元前年夏天,做了四十五年墙头草的郑文公结束了自己随风飘摇的一生。公子兰顺利即位,史称郑穆公。

半年之后,一代霸主晋文公也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上,像晋文公这样一生跌宕起伏、大器晚成的君主几乎找不到第二个。晋文公能在暮年一展抱负,与他超高的情商密不可分。落魄时,晋文公并不灰心沮丧,他随遇而安,洒脱度日;得志时,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抓紧时间实现志向,带领晋国迅速崛起,成为天下霸主。

据《左传》记载,晋文公去世后,他的灵柩被送往曲沃安葬。就在灵柩即将运出绛都城门之时,从棺材中传来一阵类似牛叫的声音。扶灵的众位大臣们赶紧跪倒在地,向晋文公的灵柩叩拜。负责占卜的卜偃当即起了一卦,然后告知在场的大臣说:“主公有令:西方将有军队经过我国,如果攻击他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晋国的西面是秦国。秦国要对外用兵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