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历史为何分春秋和战国看战争规模和兵力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春秋和战国的划分也许没什么必要,但是实际上,春秋和战国的划分是非常合理的,我们看看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就知道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日渐衰落,奴隶主原有的军事组织也开始分表明。原来承担兵役军赋的只限于都内的“国人”,由于战争日益频繁,规模日趋扩大,赋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于是负提兵役军赋的范围不得不由国都扩大到“野”的行政组织“丘”。军队的主要成分也就随这由奴隶主贵族及其‘.国人”改变为大批的农民;加之武器性能的改进和数量的增加,郡县征兵制的逐步实施,提供了可以组织和装备更多军队的物质条件,使军队的数量明显增长。随着军队建设规模的扩大,战争中投入的兵力数量也逐渐增多。公元前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国投人兵车乘,约2万多兵力;公元前年,诸侯召开平丘(今河南封丘附近)之会,晋国为了震慑诸侯,竟出动战车乘,约12万人的强大兵力;公元前年的艾陵之战中,吴投人战场的兵力达10多万人,仅齐国一战而损失的兵力就有余人。到了春秋末期,用兵的数量更呈增多趋势,“举师十万”,“驰车千驯,革车千乘”已是一般的战争规模。战国时期,各诸侯强国不仅拥有“名师数十百万”,而且直接投人战场的兵力也非常巨大。例如:王剪灭楚之战,投人战场的兵力达60万之多;秦赵长平之战,赵军战败,仅被秦将白起俘坑的赵卒就达40万之巨。与此同时战场空间已从平原旷野延伸到山林沼泽、江河湖海;战争持续时间已经不再是“旦而战,见星未已”,敌军已经宵遁,而是“旷日持久数岁”。如赵武灵王“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齐相孟尝君田文联合韩、魏“以二十万之众攻荆(楚),五年乃罢”;魏惠王“围邯郸三年而后能取”;等等。军队兵额的增加,使战争的规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连续的进攻,反复的角逐,使一场战争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若干规模不等、而又具有相同目的的战斗。公元前年的吴楚柏举之战中,吴军首先重创楚师于柏举,尔后实施战略追击,再败楚师于清发水(今湖北安陆、随县的水)、雍(今湖北的郧县西),五战五捷,一直打到楚都邪。公元前年6月,连连败北的楚军在秦的援助下,又先后败吴于沂(今河南桐柏东,疑为翟)、军祥(今湖北随县)、雍(今湖北郧县西)、公之溪,吴军大败而归,一场持续一年多的战争方告结束。齐、燕即墨之战,前后持续达五年之夕、,秦、赵邯郸之战先后持续三年而终。可见春秋时期的战争与战国时期其实完全不在同一个体量之下。参考资料史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