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桓公常年在周王室担任司徒,实际上很少回封国(今陕西华县),所以大部分国内事务,是由自己儿子,也就是后来继位的郑武公管理的。公元前年,周幽王率军攻打申国,结果被申侯联合犬戎击败,郑桓公也死在这场变故中,而郑国国内,郑武公就继承了郑桓公国君的位子。从理论上来讲,申侯勾引犬戎,不仅令周王室倾覆,甚至还害死了自己的父亲,郑武公应该报仇才对,但在大义的名分下,郑武公没有和虢国一样选择扶持周携王,而是选择了周平王,不仅和秦国、晋国、卫国、鲁国等国一起率军击败了西戎,还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况且从辈分上来说,周平王还是郑武公的侄子(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异母弟弟),所以地位一下子就很高了,加上护送的功劳,周平王授予郑武公“卿士”的职务,虽然表面上是继承其父亲的职务,但实际上地位可能更高,等于说将郑国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一大截。不过郑武公选择扶持周平王,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打算,那就是完成郑桓公时期制定的东迁计划。通过虢郐寄孥的方式,郑桓公从东虢国以及郐国换取了十邑作为建国的本钱,但郑桓公并未完成这个计划,所以这次顺带东迁,郑武公将郑国从陕西华县,迁移到了河南荥阳附近,但十邑是远远不能满足郑武公建国需要的,他还有更大的打算,那就是直接攻灭东虢国和郐国,作为自己国家建国的根基。公元前年,郑武公伐郐,一战而直下其都城制邑。有关郑武公灭郐国,史书上的记载多少有些不光彩。“先郑伯有善乎郐公者,通于夫人以取其国”郑武公先是对郐公表现的十分友善,然后私通其夫人,最终在里应外合之下攻破了郐国,《国语》以及尚书里面也提到了郑武公谋夺郐国其实是走了夫人线路。不过这个郐国夫人后来结局如何,史书没有记载,大致想来并不如意。2年后,郑武公趁着周平王巡视虢国,出兵攻打东虢国,东虢国国君也于此役战死,春秋之初两个小国家就在郑国的铁蹄下相继陨灭。郑申联姻——周平王的无奈之前提到,之所以郐国夫人会不如意,主要是因为郑武公很快在周天子的撮合下,就要结婚了。郑武公扫荡了虢郐两国之后,更是扫平了周边一些较小的封国,郑国一下子占据了很大的地盘。并将都城从京迁到了郐国国都制邑。郑国东迁周平王看到以后,其实并不高兴,理由也非常简单,这样的征伐本身是无视周天子的指令擅自行使的职权。但周平王也很无奈,因为周王室的家底,已经在西戎进攻下灰飞烟灭,就连迁都本身也是仰仗郑国等一些诸侯国,自己也没实力去讨伐郑武公,毕竟还要拉拢郑国为其效力。同样郑武公不愿意和周王室产生直接正面的冲突,毕竟大义的名分仍在,郑武公不敢过于放肆,所以主动让出制邑以西交给周平王,并主动从制邑(今河南荥阳附近)迁都到郑(今河南新郑附近),无论是京还是制邑,作为郑国迁徙后的首都,其建设一度十分繁华,郑武公为避免冲突而迁都,这也算是很大的牺牲了周平王但周平王并不想赶走郑武公,还需要利用郑国的势力,恢复周王朝对天下诸侯的统治,那么联姻是最好的办法。周平王选择了申侯的女儿作为联姻的对象,一来以申侯为主的申国对周平王绝对是百分之百支持,二来申侯与周平王之间也有亲戚关系,相对于郑武公的亲戚关系更近,出于亲上加亲的目的,申侯的女儿(周平王的姨)是最合适的选择。武姜就在郑武公横扫虢郐之地周边的诸侯国以后,公元前年,申侯之女武姜带着嫁妆嫁给了郑武公。另外值得辩证的一点就是,在小说之中,郑武公是娶妻在前,史料之中记载,郑武公是完成地盘拓展以后,武姜才嫁到郑国,虽然史书并未详细的记载郑武公这次婚姻,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浓浓的联姻氛围。武姜,申侯之女,地位尊崇,由于史书记载女性名字多不记载,武姜之中的“武”实际上是郑武公的谥号,而姜则是该女的姓。不管怎么说郑武公对这位妻子还是十分宠爱,后来还接连生下两子,但就连郑武公也想不到的就是,武姜后来还给郑国造成了一个天大的动荡。共叔段之乱武姜嫁给了郑武公以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寤生(公元前年),次子共叔段(公元前年)。根据对寤生的解释含义有四种,大致来看其实归类为两类:一类是母亲生这个儿子的时候,要么是难产,要么是睡梦之中生下孩子,醒了以后才知道。另一类是孩子天生异象,要么是孩子一出生就不哭,眼睛直勾勾的盯着人看。按理来说天生异象是代表着这个孩子未来能成就大事,但很显然放在寤生身上并不存在,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孩子遭了不少罪,所以武姜不喜欢这个长子,反而喜欢出生时候顺顺利利的共叔段。在郑武公还活着的时候,武姜就多次建议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但郑国本身也是周王室分出的小宗,依据宗法制,寤生作为长子本身就具有继承权,因此郑武公并没有答应武姜的请求。共叔段公元前年,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不过即便是继位,武姜仍然偏宠幼子而讨厌长子,他向寤生提出把制邑(今河南荥阳附近)赐给共叔段当做封地,当时寤生可能是听从了别人的劝谏,并没有答应,而是把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封给了共叔段。要知道京虽然没有作为郑国的首都,但郑国整体迁移以后,曾在京大规模的进行过建设工程,包括郑国的宗庙、郑桓公的陵寝都在这个地方,要比当时郑国的都城还要大,很多人建议寤生不要把京给共叔段做封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祭仲(又名祭足)第一个提出建议的祭仲认为,京作为封地而言,太大了,特别是当时几乎比国度还要大,不符合宗法制之中的分封,因此强烈建议国君换地。但寤生并没有采纳。如果说祭仲当时的分量还不够的话,那么第二个建议的人,他的分量相对而言就大很多了。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子吕是郑武公的弟弟,从辈分上来说,是寤生的叔叔辈儿,这个叔叔一着急,甚至说出了忤逆的话来。郑庄公不过寤生当时也才年仅10岁,也基本上不能辨别这些大臣们为何这么激动,加上又是自己母亲请求,所以不假思索的将京给了自己的弟弟,虽然祭仲和公子吕后来又多次劝谏,但寤生显然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共叔段到了京以后,暗中命令周边的城池服从自己的管辖,其势力在母亲的策应下疯狂的扩张,被人称为“京城大叔”。共叔段更是暗中打造兵器盔甲,准备进攻都城,郑国一场空前的灾祸就已经近在眼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