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春秋时期,楚国北上渡江要打宋国。楚国兵力数倍于宋,宋定不是对手。
宋军将领心知只有趁楚军过江之际,发动奇袭,否则必败。
宋国国君知道后,却摇头说:“怎能趁人之危?告诫三军,打起仗来,白发之人不可杀,受伤之人不可杀。”
这位宋国国君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宋襄公能位列春秋五霸其实非常争议的,按国家实力来讲,宋国在当时,不过是小国。
国家实力远排不上前五。但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宋襄公位列五霸之一,名副其实。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霸主名义上还是周朝,各诸侯国虽强大,但依旧是周朝下属,而宋襄公是周朝下属诸侯国里地位比较高的,仅次于周天子。
周朝周天子为尊,往下为公爵,子爵等。
周天子只封了五个公爵国,其中就有宋国。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icon、齐恒公、秦穆公后缀的“公”并不代表什么,只是尊称。而只有宋襄公后缀的“公”是代表了公爵,春秋五霸中宋襄公爵位为尊。
其次是仁义,守礼,宋襄公时期,礼还是明面上的道德约束,大家对礼还是很重视的,比如就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其次不能在国家内乱或者瘟疫期间进攻。
宋襄公是当时非常仁义的国君,不仅是他,他们家族由于是商朝后裔,对礼仪仁义有着更为严格的准则。他有多仁义呢?这些仁义是不是装出来的?其实有三件事可以看出:
1、让国之美。公元前年,当时宋襄公的父亲宋恒公病重,宋恒公只有两个儿子,宋襄公兹甫和他的哥哥目夷icon,按照当时的嫡子继承制,虽然目夷大,但因为是庶出,所以宋襄公兹甫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宋襄公得知自己要成为太子后,主动去找父亲宋恒公,推荐哥哥目夷,态度非常坚决。他哥哥目夷也是一名仁义之人,坚决不接受太子位,甚至为了躲避主动跑出了宋国。
2、只身赴宴。公元前年,宋襄公已经是宋国国君,宋当时只是一个小国,却和强大的楚国争夺诸侯王。还承诺不带一兵一卒赴会,这年秋季的诸侯会议上,他果然只身赴宴,与楚王争吵后,被楚王埋伏的楚军活捉,直到同年冬季才被鲁僖公从中调节后放回宋国。当时目夷曾提醒过宋襄公此行危险,但宋襄公坚持自己有言在先不愿违背,在他看来仁义信用比命重要。
3、泓水之战icon。就是开头的这场战役,宋襄公被楚国释放之后,宋襄公决定报复楚国。于是决定先打跟楚国关系好的郑国icon。楚国知道消息后挥师北上就要来打宋国,两国在泓水河边打了一仗。宋襄公执意要等楚国渡江后,准备好再打。还定下了:“不杀受伤者,不杀二毛(头发花白)”的军规,果然此战宋国大败,宋襄公也受了箭伤,郁郁而终。
泓水之战大败,一是因为楚军兵力强盛,当时的楚国是非常强大的国家,宋国完全不是对手。二是因为宋襄公的顽固。也因此仗,他的仁义被后人评为“傻蠢式的仁慈”。
这三件事能够看出来,宋襄公是真的正人君子,并非假装仁义。
但宋襄公的仁义被后世耻笑了几千年,
因为如果宋襄公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他完全符合孔子口中的君子,是为仁。
但宋襄公是一国之君,因为一个人的仁义,置全国上下性命安危于不顾,是为不仁。
你觉得宋襄公仁还是不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