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为何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春秋”二字通常被用来代指历史。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要以“春秋”来指历史,而不是“冬夏”、“春夏”之类的节气?

比较勉强的观点:孔子《春秋》论

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总共有两个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的孔子写下关于鲁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书中第一句话说“春王正月”,春指春季,王指周王朝,正月则是新年的第一个月。从此便以“春秋”代指历史。

这种观点很快就被推翻了,根据史学家考古研究得出:孔子并不是最早以“春秋”命名历史书籍的学者。在春秋时期,燕、齐、鲁、宋四个国家都著有本国史书,且都以“春秋”命名。“孔子《春秋》是这种文化的本源”这种观点听起来确实有些勉强。

更具科学性、社会性的观点:春种秋收

第二种观点认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对于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来说,春秋就代表了一个轮回,放在历史层面来说就是开始和结束,所以古老的先民们就以“春秋”代指历史。

相对来说,第二种观点更加科学性、社会性,更符合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风貌。

古老先民们在种植、繁衍的生活中,逐渐总结和创造出一系列的天文历法、科学知识,像“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四季寒暑”等等。随后又结合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发展编撰史书,并以“春种秋收”的特征来代指历史,记录着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源远流长。

除了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之外,还有像汉代所著的《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等,都是描述某一阶段或时期的历史事件,以“春秋”代指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