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史以明智,知古而鉴今

(文/亦浓)

00.

西汉末年,有一诸侯东平王刘宇上疏汉成帝,要求抄一套《太史公书》,即《史记》和诸子百家书。

汉成帝问大将军王凤是否可以给他,王凤对汉成帝说,太史公书里很多战国纵横的计谋,以及汉朝建国初期的谋臣计策,涉及天官、阴阳、灾异等现象,属于国家机密,不能够给诸侯王。

《五万年中国简史》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变得聪明。

上学时候,不喜欢学历史,因为里面太多年代要背诵,也或许跟教材书的严肃有关,毕竟,教材是为了教育,生在华夏,确实应该知道自己国家曾经的前世今生。

如何了解历史?读何种史书?

对照之前曾经粗略读过的《史记》、《二十四史》,严肃有余、故事不足,大事年表式的罗列,非专业者读之难免昏昏欲睡。

《五万年中国简史》则不然,故事性强,也摒弃了历史书的厚重感和列表式,个中故事情节、结构相对比较丰满,更有每部分作者个人对历史的简单评价与解读,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品鉴。

01.关于本书

《五万年中国简史》全书共分上、下两册。从五万年前第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开始粗略讲起,直到公元年晚晴时期革命党出现时止。

本书汇集复旦、南大、北师大等名校的9名史学专家主笔,他们将自己在历史专业领域的潜心研究成果,以史学的专业素养、充满理性和洞擦力的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

上册分为四部分:导言、第一章至第三章。

导言由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主笔。讲的是中国的诞生:五万年前,第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谁是我们的祖先,长江和中国的起源,大中国的形成等。

第一章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撰写。讲的是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中华文明的诞生;国家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的统一等。

第二章由南京大学的教授武黎嵩撰写,秦汉帝国,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章;第三章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下册分为:隋唐五代、宋、元朝、明朝、晚清。

全书涉猎范围较广,从人文、地理、历史兴衰的原因、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要人物,一一罗列,颇有深度,既延续了历史教科书的严谨、也传承了解说性史书的故事性。

较之于史记和二十四史,它抛却了历史书冷冰冰宣读历史的旧面孔,增加了一些撰写者个人见解的诠释,可读性强,属于多了人情味儿的史书。

如果,您读二十四史和史记会打瞌睡的话,那么,这本书绝对不会。

全书内容太多,结合我手头目前的上册,选择本人较为感兴趣的几段予以解读以飨读者。

02.管仲变法之人才选拔与现代管理的驭人术

直爽的人,性格耿直的人,不会转弯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心地善良,不会害人的人,我们称之为好人,但有的时候,好人不一定任何场合都适合,比方说,官场,就不适合。

为何这么说呢?有史为鉴。

上学时学历史,了解到春秋五霸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但教材书上的历史只是皮毛,“世人只知齐桓公称霸,不知管仲变法”。

管仲,何许人也?春秋五霸,为何齐国率先称霸?

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也。

管仲作为齐桓公谋臣,对齐国的变革,有三项,军事的管理、乡野的管理、人才的改革。

管仲之变法,适用于现在也是毫不逊色的。

军事管理:“三其乡伍其鄙”后“作内政而寄军令”。

利用人与人之间的血亲意识、乡邻意识来组织军队,并根据人员的组成结构,形成不同的行政单位进行管理。

管理乡野:“相地利而衰征”。

改变之前的一刀切的征税方式,而是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收取粮食。讲究公平、鼓舞民心。

人才的变革:“三选法”。

乡长向政府推荐贤人,官长在自己的部门寻找贤人,推荐人才;最后,作为君主的齐桓公要亲自相相面看一看,进行三选的最后一关。

“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恶,可得而诛也”

管仲变法与商鞅变法不同之处是,商鞅变法用土地来刺激战争热情,杀人可以获得土地,严苛政令,令出必行。

商鞅变法最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被秦昭王追杀时逃无可逃。

而管仲变法则人心所向,因为他的变法旨在以百姓利益为先,收获了民心。

书中讲到一个故事,伯氏贵族做错事被管仲没收了封地,贫困交加只能吃粗粮,但即使到死也不埋怨管仲。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易,让被罚的人不埋怨自己就不简单了。”

所以说,能够让被惩罚的人不怨恨自己,说明管仲在变法中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并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

直到现在,他的对于军事管理、乡野土地的管理及人才的选拔仍具有借鉴意义。

管仲的另外一个的管理才能体现在,他的独具慧眼的识人用人方面。

书中谈到:

管仲病了,齐桓公问他,鲍叔牙能否继任做宰相?管仲说“不能”,“鲍叔牙这个人是非太分明,有时难免心胸不够开阔。”搞政治,需要大肚能容天下之事,能容天下之人,好坏之人均可因时而用。

人无完人,大多数人身上,圣人心、小人心并存,好的宰相会让下属多发挥君子心,而少发挥小人心。如果一个宰相专容纳好人,而排斥坏人,坏人就会想方设法地去算计去破坏,因为他们也想得到利益,坏人可能成事不足,但败事绝对绰绰有余。

太过于恩怨分明,不适合做政治,“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管仲吧。

想必为官之人,应该深有感悟。太多棱角不适合官场,过于直爽,也不利于团队配合。

现代企业管理者的人才选拔,多借鉴于两千多年前的管仲理念。

企业用人,大公无私者并非没有,但多的是有一定私心的普通人,并无大奸大恶之人管理者需要掌握驭人之术,笼络各类人才、最大限度的人尽其才,为企业创造利益。

通过企业文化达到价值观的统一;通过职业定位对人才进行明确职责;通过绩效考核对人才进行筛选、择优;通过前景展望(职业规划)留住高端、紧缺人才…….

对于特殊人才,无法达到企业价值观的共识的,则通过利益捆绑的方式,取其利、避其害。

总之,作为管理者,善用人、会管人,知人善任,当效管仲。

03.大秦帝国灭亡之原因

唐朝大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里说“六王毕,四海一。”李白在《古风》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之天下大一统,宣告了战国时代的落幕。

书中讲到:秦统一的过程,是波澜壮阔的,也是充满血腥的。胡服骑射的赵国动用了四十万人最后兵败还是被秦活埋;因为中了秦的离间计,选用不合适的元帅,纸上谈兵的赵括。

秦国更是动用了六十余万人屠灭楚国,旷日持久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统一就成了众望所归。

秦国的武力镇压、诸侯们的偃旗息鼓,统一真的来了。一朝大业得成,秦王给自己命名为“始皇帝”,后续的二世、三世,直至百世基业,梦想着大秦的皇权可以千秋万代地传承。

在秦统一之初,它的很多理念也确实超前。

秦人提出“书同文,车同轨”开启了古代的标准化时代,从秦始皇陵里出土的兵马俑可窥一斑,“所有的兵马俑都是按照一个标准制作出来,可以互相易位、拆卸安装,可以想象,秦代的兵工厂是一个流水化、标准化作业的大工厂。”

但雄才大略的始皇帝却只勉强维持到二世胡亥就分崩离析,而随后市井出身的刘邦创建的大汉帝国却坚持了多年。

这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辉煌壮丽的帝国时代。更为重要的是,这年给我们的名字烙下了一个印记“汉”。

刘邦问臣子:秦为何丢了天下?而我一介草民,为何能够获得天下。

现在我们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秦朝之灭亡,与它失去民心大有关系。

书中解读:

第一个是秦的不讲道理的法治,击碎了所有人的安全感。不推翻它,就都没有活路。

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教材上耳熟能详的故事。陈胜吴广押送徭役突遇大雨无法按时到达,按秦当时严苛的法律,误时就被杀。“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终归是个死,不如赌一把。最差不还是个死么?起义了。

秦的“焚书坑儒”堵死了所有人的上升空间。

秦的法治是为了皇权服务的,而不是服务于民,在这个强权的制度之下,老百姓随时会成为牺牲品,没人会乖乖等死,所以,群起反抗推翻强权也就不足为奇了。

秦的崛起及最后的崩溃,用后世的一句话叫“成也萧何败萧何”。

秦国运用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治国,执行严苛的法令。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韩非子》)。秦国的百姓要没有想法,要体格健壮。也就是:好好种田,好好打仗。

商鞅变法,对老百姓采用的方式是,如果听从国家教诲,国家就教育他们;如果不听从国家教诲,就惩罚他们;如果和国家唱反调,那就消灭他们。

种田可以得到财产,打仗能够得到社会地位。

秦帝国以法治国,利用愚化百姓以打造“虎狼之师”,在战国时代所向披靡,取得统一。

但建立统一的国家之后,若仍沿用原来的治国方针则不利于国家稳定了。

严苛的政令,使民众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几无活路,横竖一个死,那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或可以创出个名声,起义就势不可挡了。

可以说,秦国利用法家治国,培养了一批精兵强将的虎狼之师,为他统一大业夺得了天下,但同时也是双刃剑。

创业维艰(前前后后酝酿了余年),守业更加不易,守业期,需要宽泛自由的发展的时候,仍严苛政令、不懂得顺应潮流转换思维,百姓惶惶然如惊弓之鸟,物极必反,王朝之崩溃在所难免。

04.绵延后世的郡县制:

毛泽东说过“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汉时期的法令建设,主要体现在其郡县制。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下属很多的行政单元,政令统一,垂直管理,效率高。

“郡县治,则天下安”。郡县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石。从两千年多年前,战国时期为军事管理之初起,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发扬光大,至今波及后世,几经传承和发扬。

郡县制,到了汉武帝时代,被全面进行了铺开,并同时作了调整和配套。

从官僚的选拔“察举制度”,接着是‘官僚的教育’,儒学成为国家认可和推广的教育。到最后官员的考绩。我们现在的官员考核,也是最早从秦汉时期延续下来的。

郡县制的完善,秦汉时代建立了一整套人才选拔、官僚考核、人才教育的系统。

05.汉朝的“独尊儒术”:

史书记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为汉武帝所用,用以统治整个社会。

本书则是颠覆了大家的认知,不是皇帝要独尊儒术,是儒术这个学派的特质,使得皇帝不得不跟儒学合作。

从先秦到汉武时代,儒学垄断了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儒学之“孝”被汉朝推崇备至,孝顺为立官之本,举孝廉就是那个时代的烙印。

考察官员,或举荐人才,孝为根本,同时,汉朝时期,士大夫们尊崇节操到了极致,因此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行为艺术。

06.汉人节操之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不是现今的发明,汉朝已有之。

中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大多以“仁孝治天下”。迄今最近的清朝,康熙、乾隆的“千叟宴”,崇尚敬老。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以仁孝治天下,则统一天下,就像在掌心里转动那么容易了。

汉代,则是将“孝”发挥到了极致。

“卖身葬父”、“怀橘奉亲”、“扇枕温衾”、“上书救父”等均出自于汉朝。士大夫出仕为官、官员举荐贤能及考察政绩,孝也是主要的基础。

东汉时代,士大夫追求名节、注重修身。同时东汉时代也是被称为中国古代社会世风最美好的时代。

为官之人,须通《孝经》,甚至普及到了皇帝的侍卫队。在这样的风气引导下,汉代人个个注重名节,讲究节操。

王莽篡权,名士们宁愿隐居乡野也不出仕,为东汉被推崇的道德楷模。

文人之推崇备至,则难免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后世人津津乐道的‘行为艺术’。

东汉官员到某地就职,“十日一炊”(每十天才做一次饭)、“长茹蔬菜”(不吃肉以示清廉)、“计日受俸”(按实际工作时间拿薪水)涌现了很多关于清廉的行为艺术。

士大夫出仕做官,必通读《孝经》,为官之人,首先得有孝心,汉朝“举孝廉”所说的就是地方上要推举有孝心之人为朝廷所用。

孝为人之本,对父母无孝心,还能指望其为朝廷尽忠么?

因此,汉朝以仁孝治天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为官需要先考察人品,人品过关,官品才有基础。这样看来,古人比现代人倒要明智得很。

汉代的儒生文人,在维护纲纪、秉承风宪的同时,也在修身承德,引领社会风尚。

东汉时期,有士大夫们不惧强权,可以与皇帝、宦官代表的统皇权治集团进行激烈抗争,士大夫可以耿直地批评之争公卿甚至是皇帝。

不畏强权,却终究小胳膊拧不过大腿,由此也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中两个典型人物的处处受保护、层层被解救的遭遇,也体现了汉代不愧是历代历史长河中世风美好的时代。

详细书中自有解读,感兴趣的可以到书中研读,作者的讲解将令你矛塞大开。

07.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

我们无法更改历史,但通过读史书可以知兴衰更替,自秦汉以来,“后世的历代封建王朝基本都是秦汉时期一些问题和现象的一次次重演,又一次次修订。”

秦汉时期的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人才选拔方式,一直传承之后世。

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也无法杜绝历史曾经发生的灾难,但知兴亡成败后,可以吸取教训和经验,知道如何将一个乱世拨回正轨”

看似无用的历史,老子曰“无用之极,是谓之大用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要读史书,先从这本《五万年中国简史》开始吧。

五万年中国简史(全2册)(硬核的半佛仙人推荐)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8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