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最后一位君主,31任的纣王帝辛,是我们所熟知的“暴君”和“亡国之君”。前文已经论述过他的“两面”,要想更具体的了解当时殷商的国情,需要结合“盘庚迁殷”后几位君主来看,今天就来详述这五位主要的商君,我们从后往前倒叙着来看——
01帝乙(30任)
帝乙(?—前年),子姓,名羡,商朝第三十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他在位时间定为前—前,共在位26年,帝辛(纣王)的父亲。
公元前年,文丁去世,帝乙继位。帝乙继位后,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沬(mèi)(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公元前年,帝乙病逝,葬于殷。
帝乙二年,周部落攻打商朝。
帝乙三年,昆夷攻打商朝,帝乙派遣将领南仲率军向西抵御昆夷的进攻,并且修筑朔方城。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强盛起来,准备大举进攻商朝。
帝乙九年,帝乙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途中受到孟方(今河南睢县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讨伐孟方,得胜而回。
帝乙十年,帝乙率军继续南下征伐夷族,到达淮水流域的攸国。帝乙和攸国国君攸侯喜合兵攻伐夷族,于帝乙十一年得胜而回。
帝乙十五年,帝乙再次率领诸侯南征夷族。
帝乙有子四:
长子微子启(宋微子),周朝诸侯国宋国始封君。
次子微仲(微仲衍、宋微仲),宋国第二任国君。
三子子期,商朝诸侯国郝国始封君,郝姓得姓始祖。
幼子帝辛(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位帝王(31任)。
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启、微仲衍与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微子启、微仲衍出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妾,而被立为王后之后生帝辛。帝乙因微子启年长,想立他为嗣,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有妻之子,不能立妾之子,所以立帝辛为嗣子。
商王武乙(28任)在位时期,商朝国势日衰,东方的夷人各部趋于强盛,不断侵袭商朝统治地区,严重威胁商朝后方。曾有学者认为,帝乙曾针对商东部的“人方”(又释“夷方”、“尸方”)展开征伐,资料较多的一次即所谓“帝乙十祀征人方”。然而,学界对帝乙及其子帝辛时代的卜辞断代存在争议。随着研究的深入,“帝乙十祀征人方”被一些学者更正为“帝辛十祀征夷方”。类似的还有“帝辛十五祀征夷方”。
不过,在帝乙时代同样可能存在战争。有学者结合“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之说,认为征夷方发生于帝辛时,但又从其他卜辞推断,伐“盂方”(位于周王朝西部)可能发生在帝乙时。夏商周断代工程也将征盂方定在帝乙时。
《易经》中有“帝乙归妹”的记载,亦即帝乙把女儿(“妹”指少女,并非兄妹之“妹”)嫁了出去。顾颉刚将之与《诗经·大明》中描写的周文王姬昌成婚之事联系起来,认为帝乙将女儿嫁给了姬昌,从而使商周联姻。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两者无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对“帝乙归妹”的几种不同说法:①顾颉刚认为,古代的“归”为“嫁”的意思,此处是说帝乙嫁女儿给周文王。②另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妹就是帝乙的妹妹,嫁给了周文王。③还一种观点认为是,帝乙(出征、出巡之后)回到妹邑,而非“帝乙把妹妹给嫁掉了”。妹,也就是沬、卫、朝歌,是一个殷商时代很繁荣的大都邑。前面写纣王的文字,我选择的是第二种,但目前以女儿作为“妹”解释的较多,请大家选择性的参考下吧。
02文丁(29任)
文丁(?—前),《史记》作太丁,子姓,名托,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在位11年。
武乙(28任)去世后,文丁继位。武乙时,西方的周部落逐渐强大。文丁在位期间,周侯季历伐戎有功,文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文丁死后,其子帝乙继位。文丁杀季历:先嘉其功后杀之,商周仇恨在这时达到最大
季历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幼子,武乙时继位为周侯。武乙曾授季历以征伐之权。季历率兵西灭程、北伐义渠,生擒义渠首领。武乙末年到殷都朝贡,武乙赐以土地三十里,美玉十双、良马十匹。次年,王季又征伐西落鬼戎(即鬼方),俘获大小头目二十。
文丁继位后,为了解除周人的威胁,采取怀柔政策。周侯季历毫不客气,看看中央没动静,就征伐山西长治地区的余吾戎(今山西长治市西北),余吾戎败而降周。周侯季历向文丁报捷(献上俘虏和战利品)。文丁嘉封季历为“牧师”,牧师有地方伯长的意思,执掌商朝西部地区之征伐。季牧师于是又征始呼戎,始呼戎败而降周。过了几年,季历再次打败翳徒戎(yìtúróng),把三个翳徒戎大头目送给文丁献捷。文丁看看季历越来越厉害,感觉不是好事,决心抑止周的发展。季历到殷都献俘报捷,文丁赐以圭瓒、积匕,作为犒赏,加封季历为西伯,使季历毫无戒备之心。当季历准备返周时,文丁突然下令囚禁季历,不让其归周。季历本来没有叛商的想法,被软禁的季历一气之下就绝食抗争,最后死在商都朝歌。
季历的死是文丁造成的,因此古书说“太丁杀季历”,就是这回事。
而季历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西伯姬昌,接班之后,昼夜磨牙,琢磨着报复商王朝,最终成为未来商朝的掘墓人。
文丁杀季历的作法没能阻止周人力量的发展,相反,周人与商朝的矛盾加深了。并且文丁时代连连遭受自然灾害,王畿地区的洹水“一日三绝”,商朝经济与国力日渐衰弱。曾经有人做过统计,每次改朝换代,总伴随着气候的大波动,不是酷热有了旱灾,就是气温骤低导致北方部落南下侵袭,以寻找粮食和政权。
文丁死后,东夷中的“人方”再次叛乱,文丁的继任者“帝乙”为了不至于东西受敌,就把文丁的一个幼女,生得美丽端庄,嫁给了姬昌(这里又采用嫁妹妹的说法,所以具体嫁的是谁,又或者只是归沬,需要读者自己判定了),向姬昌所代表的周人致歉,《诗经》在描述这场隆重盛大的婚礼中,还创造了“天作之合”这个词。商王帝乙缓和了与周人的矛盾之后,平定了东夷的叛乱。
《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03武乙(28任)
武乙(?―公元前年),子姓,名瞿,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前—前。武乙作为商代后期的一位重要君王,努力挽救国势,但是成效不大。武乙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残暴,贪于享受,被后人评价为残暴的君王。
武乙三年(前),武乙将都城从殷迁到黄河以北。同年,武乙将岐邑之地赐给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地处“周原”,从公亶父开始有了周人的概念,前文讲过)
武乙十五年(前),武乙再度将都城从黄河以北迁到沬(河南淇县,即朝歌)。
武乙三十四年(前),周部落首领季历(古公亶父之子)前来朝见武乙,武乙于是赐给他土地三十里,玉十对,马八匹。
武乙在位时期,传统的天神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同时,商朝东方的部族东夷逐渐强盛起来,他们分别迁移到淮河、泰山一带,其势力更是达到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武乙南北征伐,先是征伐旨方。旨方在商朝的西部,势力比较强大,武乙在位时多次调动重兵加以征伐,参战军队常常在几千人以上。最后武乙征服旨方,俘虏二千余人,多数作为奴隶。武乙还曾经出兵讨伐并征服南方的诸侯国归国(在今湖北省秭归县境内),屠杀很多当地百姓。
04武丁(23任)
武丁是商王盘庚的侄子,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执政时间约为前—前年。相传,武丁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jiàsè,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与下层民众比较接近。武丁在位前,长期在外,不能不认为是小乙的有意安排。马融(79年-年,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曾说,“武丁为太子时,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劳苦于外,与小人从事,知小人艰难劳苦。”
武丁继位之初,朝中并非无人可用,除旧有的官僚体系外,武丁既有可托政事的冢宰,又有可以师事之的甘盘,并不缺乏治国的人才。但他仍然选择三年不说话,暗暗观察国家的风气。后来,武丁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担任宰相,辅佐朝政。傅说尽力辅佐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
武丁利用“梦帝赉[lài]予良弼”(梦见先帝赐予我一位良臣)的策略提高了傅说的宗教地位,同时也极力提高傅说在行政系统中的地位,使之成为权力系统中的关键人物。
武丁利用傅说进行强化王权的同时,也在理论和制度上对采取了集中权力的措施,集中王权的方法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尚书·说命》中比较详细的记载:一是强调“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义”的君臣秩序。二是改革用人制度,加强商王对官员的任免权。建立任人唯能、任人唯贤的规则,力图改变盘庚所强调的“惟图任旧人共政”的用人模式,“最终取得了对官吏的最终任免权”。这实际上是对旧贵族在任职特权上的否定,大大加强了商王选拔官员的自由度,对王权的加强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改革祭祀制度,把神权掌握到商王手中。商代前期与王权对立的贵族主要是依靠神权,神权最主要表现于祭祀权,于是就构成对王权的主要威胁。武丁提出:“黩于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轻慢对待祭祀,这叫不敬。礼神烦琐就会乱,这样,事奉鬼神就难了),对祭祀进行改革。
武丁时期,特别是通过对土方、舌方和羌人等方国部落的一系列战争,不仅消除了边患,有利于边疆的开拓和发展,而且通过战争掠夺了大量财物和奴隶,从而又促进了商代奴隶制社会经济的前所未有的发展。
05盘庚(20任)
盘庚,甲骨文作般庚,执政时间约前年。子姓,名旬,商朝第二十位君主(计太丁),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商朝自商王仲丁(10任)以后,国势逐渐衰落。当时废弃嫡长子继位制度,常拥立诸兄弟和他们的儿子继位,他们常争夺继承权,造成商朝九代混乱,诸侯都不来朝见,史称“九世之乱”。
盘庚即位之初,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盘庚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商汤建立商朝时,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在此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五次。此时,商朝国都位于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晓谕诸侯和大臣说:“从前,先王成汤和你们祖先共同平定天下,一切法则都能遵循。舍弃这些好的法则,而不努力实行,凭什么成就德政呢?”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当他得知殷(当时称北蒙,即今河南安阳)一带土肥水美,山林有虎、熊等兽,水里有鱼虾时,就决心到此来发展。为了动员迁都,他曾发表一个重要的演讲。“星火燎原”一词即由此次演讲内容凝练而成。针对那些强烈不愿迁都的贵族,盘庚发布文告,严厉命令他们服从。终于,马萧萧,车辚辚,他率众西渡黄河来到殷,史称“盘庚迁殷”。
《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约前年,都城迁殷,他以强硬手段制止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局面。从此百姓安宁,商朝国势再度振兴。故后世称商朝为“殷”或“殷商”。
由于盘庚遵循商汤的德政,所以诸侯都来朝见盘庚。盘庚死后,葬于殷(今河南安阳),由其弟小辛继承王位。小辛即位后,商朝再度衰败。百姓思念盘庚德行,于是写作《盘庚》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