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衰微,几国并立,但外敌的强大并不会让国家上下空前团结,有狼子野心的人只会趁势谋权篡位。毕竟俗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为王室成员,他们也自然想登上高位,置嫡长子继承制于不顾。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写的是三家分晋,把它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晋国的确与其他国家不同,它主要是因为内部倾轧而亡。晋殇叔是第一个登上了不属于自己王位的人,但是他影响力实在是太小,真正开晋国倾轧之路的人是曲沃桓叔和他的儿孙。
曲沃桓叔是晋穆侯之子,他的哥哥是晋国的嫡长子,名唤仇。心大的晋穆侯并非不喜爱这个儿子,而是因为当时他攻打条戎失败,想记住战败之耻。而曲沃桓叔的名字和仇有着显著的区别,他名叫成师,是公元前年时,晋穆侯攻打北戎顺利时为他取下的,主要是为了纪念战争胜利。当时有人预言,这两人名字相反,容易造成晋国出乱子,事情果不其然。
公元前年,晋殇叔谋权篡位,趁着哥哥去世自立为君,太子仇为保全性命逃离到其他国家。而他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夺回了自己的王位,不过他似乎没有弟弟活得久,在皇位上没多久后就离开了人世,儿子晋昭侯继承了王位。晋昭侯似乎并没有吸取晋殇叔的教训,给叔父成师封了曲沃这块地方。曲沃繁华,且比晋国都城还要大,这一看就不合常理,容易带来祸患。晋国大夫努力劝阻,但是晋昭侯不知道靠哪来的自信,并没有从善如流,他不知他这举动埋下了祸根,他的子孙们得承受他带来的恶果。
由于曲沃桓叔声望很大,又掌控着地理环境优越的曲沃,人们纷纷跑到他这里来,曲沃的势力很快就盖过了国都,他也不可避免地长出了一颗狼子野心。公元年,晋昭侯被杀,曲沃桓叔想入国都称帝,但是被国君的支持者给打了出来,于是还年轻的晋孝侯登上了王位。
曲沃桓叔自然不愿意就此罢休,但是他的确无能为力,只能在死前将心心念念的事告诉儿子曲沃庄伯,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愿望。曲沃庄伯继位时,晋国虽并未分裂,但已成鼎立之势,他多次派兵攻打晋国国度,只不过又多次失败。多次的骚扰虽未起作用,但是大大消耗了晋国国君的势力,
只不过曲沃庄伯也并未等到登上国君之位的一天,公元前年,他的儿子曲沃武公继位,此时晋国都城的力量已经很小了,而国君晋哀侯又自己作死,侵占陉庭的土地,惹得后者联合曲沃武公攻打国都。《左传·桓公三年》记载:“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夜获之,及栾共叔”,晋哀侯被活捉后,他的小儿子被立为国君,然而此时国君发出的号令基本上没什么人听了。
终于在公元前年,曲沃武公将晋国国君给灭掉了,完全吞并了他们的土地后,他又贿赂周天子将自己任命为国君,他们三代的67年的谋权篡位至此终结。而曲沃武公在夺得天下后,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带领晋国步向新的未来。可惜的是,曲沃武公虽然结束了晋国的分裂,但是它最终也逃脱不了分裂的局面。
如文章所言,《资治通鉴》记录了三家分晋的历史,也将它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此前很多人模糊了这一点,而司马光提出来了。
这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记录了周朝到五代的历史,也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写的一部重要的史书。自成书以来,很多人争读不止,点评不断,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哦,该书正在搞活动,现价58.8,很便宜的价格就能捧读经典著作,还在犹豫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