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大仁不仁,大善不惠。”意思是说,仁之大者,看起来是没有仁义之心的;善之大者,看起来是不善的。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就连有古时候的启蒙教育《三字经》,开始的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在追求善的过程中,却有人善恶不分,处处行小善,最后铸成了恶。
可是现实中,有多少人做了一件善事,就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施恩望报,这就是小善,这样的善,不如不善。
01小善如大恶
你没看见吗,大街上那些有残疾的人,坐在那里,一坐就是一天,路过的人们你一元我一元的帮助,以为是在行善。
却不知道,你给的钱,他们能花到吗?钱都在那些养他们的人手里,他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而已。你如果不给他们钱,他们也没有了市场,也许生活还会好些,不至于受这份罪吧?
《了凡四训》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宰相吕文懿在位期间,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退休以后,人们考虑到以前的功绩,还是特别尊重他,凡事也都请他拿主意。
一天,他在乡间散步,一位醉酒的乡邻,对他破口大骂,他充耳不闻,若无其事,返回家中,像没事人一样,家人觉得很奇怪,问他没听见吗?
他说:“他喝醉了,和他计较,我不是小人吗?”乡亲们都说吕老先生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个大善人。
谁知不久后,那人酒后行凶,犯了死罪,吕老先生知道后,非常后悔,说:“是我害了他呀!如果当初我和他理论一下是非曲直,他也许会生气,醒酒后就会悔过了,以后也不会再喝酒闹事了。可惜我一时心软,以为做了一件善事,其实是件恶事呀!”
明智如吕先生,一生行事端庄正派,还因一时小善,铸成大恶,误了那人一生,何况常人!
02大善似无情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天地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没有因为尧是明君就让他长存,也没有因为桀是暴君就让他灭亡。
正因如此,天地之间才能达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历史才会在平稳中更替,才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所谓,往往看起来很无情,狮子会把小狮子推入深谷,让它们自己爬上来,老鹰会把小鹰推向下山谷,让它自己学会飞翔,孩子跌倒了,只有让他懂得了疼痛,他才会在走路时小心翼翼地学会走路,也学会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
那些让孩子自己站起来的父母,似乎是“冷酷无情的”,但实际上,这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大的一种帮助。
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成长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历练,社会上不是有很多人溺爱孩子的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是最好的证明。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母亲娇惯得不得了,百依百顺的后果,造成了孩子无所畏惧的心态,长大后犯了罪,在被执行死刑时,他要求再吃一口母亲的乳汁。
母亲答应了,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一口咬掉了母亲的乳头,责怪母亲的溺爱害了自己,多么惨痛的教训呀!
如果天地也讲感情,知道人们喜欢春天,就四季长春,没有夏天的火热,冬季的严寒,那四季就会乱了套,天地也会失去了正常的运行状态。
03大善,需配大智慧
以智慧的眼光,遵循自然天地法则,洞悉世相人心。只有这样,善行才能既合乎天道、又不违背人情。
《吕氏春秋·察微篇》记载了一则“子贡赎人”与“子路救人”的故事:春秋时期,许多鲁国人因战乱流落外国,沦为奴隶。
鲁国的法令规定,如果有人能够将被奴役的鲁国人赎回,那么这个人可以从官方的库府拿回赎金。孔子的弟子子贡,是当时天下巨富,他在诸侯国遇到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就将这些人赎回,却不肯接受鲁国支付的赎金。
孔子知道这事后,批评了子贡。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你不拿回赎金是高尚之举吗?错!你是有钱人,但更多的人没有多少钱,你开创了赎回奴隶却不拿回赎金的规则,那些没多少钱的人就无法效法。
如果只赎奴隶却不拿回赎金的风气流行开来,就没多少人肯赎回那些奴隶了。行善之人必须要得到回报,否则就没人肯学做善事了。”
老子曰:“上德不德,以为有德。”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我有位学生,是家里的二胎,非常娇宠,啥也不让孩子干,生怕累着。
学习也是一样,甚至动手帮助孩子写作业,可是父母去世后,孩子也失去了生活的能力,更不用说养家糊口了,以家长的小智慧,只能有小善,最终成了大恶,害了孩子。
善恶本在一念间,须持公正心,平常意,行平常事,方得成大善。
行一善事,必忘记。行一恶事,常记,方得始终。
为人不以善为善,必以恶为恶,才是正道,王道。(作者: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