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年,伏波将军马援从孙出生于扶风郡茂陵县(今天陕西兴平东北),此时的东汉正是处于“明章之治”正处于东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与东汉的第四位皇帝刘肇同年出生。
自有古书记载,马融自少“美辞貌,有俊才”。京兆人挚恂隐居南山,用儒术教授门徒,不应州郡征聘,名闻关西地区。马融跟从他游学,博通经书。挚恂很欣赏马融的才华,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马融学识渊博,注解经学,把经学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以数次拒绝朝廷辟命而名重关西。
唐太宗曾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马融,北宋时期,马融被追封为扶风伯,得以从祀孔庙。从历史记载来看马融学识渊博,撰《春秋三传异同说》、注《易》、《诗》、《韩诗》、《三礼》、《孝经》、《论语》、《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他著有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共二十一篇。
关于马融最值得歌颂和记载的在《增广贤文》和《幼学琼林师生》“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马融曾绛帐授徒,他常常坐高堂讲学,前挂红(绛色)纱帐,后面列女乐,这种行为和它的意义,这在历代古诗中都有高度的赞美,在唐李商隐《过故崔兖海宅与崔明秀才话旧》诗说道:“绛帐恩如昨,乌衣事莫寻。”
唐朝元稹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心轻马融帐,谋夺子房帷。”
宋朝陈人杰《沁园春·铙镜游吴中》词:“张禹堂深,马融帐暖,吟罢不妨丝竹声。”
明朝李梦阳《谒平台先生墓》诗:“平生马公帐,四海孔融尊。”
清朝沉绍姬《寄怀查伊璜先辈》诗:“苏晋堂前宜绣佛,马融帐后有金钗。
清朝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五六:“孔壁微茫坠绪穷,笙歌绛帐启宗风。”
马融字季长,史记他言语和姿态优美,有才华,善于言辞。
设帐授徒的壮举,不拘儒者礼节、蔑视权贵,其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明朝人辑有《马季长集》。
马融曾说:“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割其喉,这种以名害生的事,愚夫也不干。’这是为什么呢?生是最可贵的。现在为了怕乡曲之士耻笑,使无价的身体受到摧残,这不符合老庄的道理。”马融还擅长鼓琴,好吹笛,任性而为,其“前授生徒,后列女乐”。无论是从他对世俗的看法还是所作所为都不拘儒者之节,对后世的著名的魏晋之风有巨大的影响。
绛帐二字,本是红(绛色)色纱帐的意思。但因为马融,绛帐二字产生了广义,成为讲学的意思,后世把绛帐(讲学)意义提高到传薪高度,证明自古以来把知识传承,师生递相授受,比喻传火于薪,前薪尽而火又传于后薪,火种传续不绝。
以绛帐为地名是对知识的崇尚,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绝对认可,把对接受传播知识和文化当作最高荣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良好的教育关系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教育就是把人类不断认识到的知识、文化、科学、思想灌输给下一代,由下一代继承发展传承循环不息。这也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马融绛帐的最高褒奖和赞美。
千年百年后的今天,绛帐二字仅仅是一个地名么?多么离谱的认识,绛帐(讲学)传薪,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两千年来对教育意义的刻骨镂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对一个学者崇拜,而是对知识传承的由心而发的认可。就像李商隐诗中所说“绛帐恩如昨,乌衣事莫寻。”
绛帐是一座人世间写满希望的丰碑;是一架永远攀缘不到头的天梯;是一盏在黑暗中指路的明灯;是一件背负着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希望的梦想,当你明白了什么是“绛帐”的时候,在看那些用绛帐做生意、谈价钱,卖地皮、讲利润的蝇营狗苟,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可叹、可恨、可惜、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