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片悦读
中国古代服装犹如一幅长长的画卷,把数千年的长河中的绝美徐徐展开。各个民族从远古、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直到发展到近现代,都举世瞩目。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之名,正是来源于此。
(1)春秋战国——深衣袍服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深衣。
《礼记·深衣》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一是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
在春秋一直到汉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种根据礼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来都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
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要公平。
(2)汉服——流云水袖
关于“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可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汉书》中也有“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的记载。
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中的冠服体系。
相传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足以体现其地位的神圣。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mèi)”,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
汉服的衣袖都是圆袂,其标准样式一直都是圆袂收祛,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广袖能显现出雍容大度、庄重典雅、俊逸洒脱的风采。
袖广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代表。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
广袖并不是汉服唯一的袖型,还有直袖、箭袖、窄袖、琵琶袖、垂胡袖多种款式,不同的袖型一般对应着不同的用途,比如窄袖和箭袖,紧窄的袖口可以让人活动自如,还可以保暖,所以这样的袖型成了军人、农民和猎户的最爱。
各个朝代人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不同,流行的袖型也会有所不同。
汉服一般是不用纽扣的,即使用了也会把扣子隐藏起来,不会露在外面。汉服的纽扣其实就是系带,系带打结便起到了纽扣的作用。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这就是“交领右衽”传统,也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在某些地区,交领左衽是寿衣的穿戴方法,所以说左祍是汉服的大忌。
此外,汉服还有圆领和对襟这两种款式,中国古代的官服多为圆领。
套头圆领的领口较大,很多民族都有这种款式的服饰,所以说它是一种很古老的服装款式。从一些出土的文物来看,这种款式的汉服,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
关于圆领汉服的起源,很多人认为是源自胡服,又有观点证明圆领款式最早是由汉族人发明并传入少数民族的。圆领分为开襟圆领和套头圆领,开襟圆领其实是有交领右衽的,只是交领位置高,不是很明显,因此有人认为开襟圆领是由交领演变而成,明朝的官服大多为这种款式。
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襦裙和上衣下裳这三种。
深衣可以理解为直筒式的长衫,因“被体深邃”而得名,深衣上下连裳,分开裁剪但又上下缝合。直身、直裰、直裾、曲裾都是属于这个范畴。
深衣常被作为礼服,当然也有供日常穿戴的休闲款式。
上衣下裳,顾名思义就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两个部分的形制,华夏衣冠自古以来就崇尚这种形制,并有“衣正色,裳间色”的古训。“衣正色,裳间色”意为上衣颜色要端正纯一,下裳的色彩可以繁多交错,寓意“天玄地黄”,冕服和玄端便是这种形制。
襦裙是上襦下裙的结构,从严格意义来说,也可归类为上衣下裳。襦裙是女性的服装,分类方式有多种,如果按照裙腰高度,可分为齐胸襦裙和齐腰襦裙;按衣领式样又可分为交领襦裙和对襟襦裙,襦裙还可以分为单襦和复襦,两者区别在于:单襦像衫,很多襦裙都是单襦;复襦像袄,比如明代的袄裙。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发展到明末,其历史逾两千年,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
这两千多年来,襦裙在服饰细节上也发生过一些小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不变。
(3)南北朝——华袿(guī)飞髾(shāo)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下摆宽松,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4)唐——慢束罗裙半露胸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而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也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服饰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齐胸襦裙。这种款式无论身材丰腴还是瘦削都能达到别样的飘逸效果。
大袖衫,大气飘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
在唐代,半裸胸是有严格规定的,是贵贱的体现。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这种服饰是中晚唐时期的样式,并一直流传到五代。
(4)清——保守的旗装
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并不是旗装。
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
旗装是满族的民族服饰。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
旗装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
清代以来,坎肩极为流行。罩穿在氅衣、衬衣或棉袍之外的服装。旗人妇女在坎肩和褂襕的款式及色彩上非常讲究力求能够与穿在里面的旗袍和谐、媲配。
褙子,衣上流云,袖间清风。适合三五出行,日常穿着,雅致而轻灵,随意而自由。
(6)民国——短袄套裙
中国民国初期的妇女服装,当时曾被定为礼服套装。
它是在传统民族服装式样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服装的特点加以改制而成,但仍保持了明显的民族风格。套分上衣下裳,上为短袄,下为长裙。这一时期中国女服开始受到西方服饰的强烈影响,一改传统的直线裁法,在袖、腰、摆等处裁出曲线,以突出女性的线条美。
高而耸立的领子带有着清末时期的余味,衣袖宽阔但是可以显出纤细的手腕。斜襟的设计更是凸显了中国古代的服饰特色。
那时的女生校服,浅蓝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纱袜、圆口布鞋,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7)民国——旗袍
民国旗袍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是中国妇女服饰史发展的一个创新。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型期。
在许多关于老上海风情的影视或者文字里,总能看到马灯、老藤椅,即使在盛夏也穿得一丝不苟的长旗袍。
中期的旗袍显其女性独立的个性,腰部收紧,女性整个身体自然曲线美展现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