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可说是百家争鸣,只是无论内容或思想层次都远较春秋战国时差就是了。
自从写了《较瘦拙愚攻略》之后,我就萌生出以后要搞自己收徒教学地盘的想法。说起“拙愚”一词,听起来笨笨的,一点都不厉害。实际上,它可是出自《道德经》中的两句,“大巧若拙”和“大智若愚”。
我读《新概念英语》遍的做法,可说是既拙又愚的典型。写20万字从小学到高中的全科学习攻略,费时费力,不卖一分钱,还搭进去一千多块资料钱,什么利益都不要,比这更笨的人估计也没几个了。
确实我这个人是比较死板的,不是那么活脑筋。前天我终于想出来一个很适合自己的称呼,就是“愚家”。
若干年以后,希望大家说起我的时候,可以称我为“愚家鼻祖”。当然,我没有妄想达到老子、孔子、韩非子、墨子这些古圣先贤的层次,但也不是在开玩笑。我的目标是成就“一家之言”框架,为愚家的发展打下基础。至于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道家、法家、儒家、兵家等的著作与学说,只是我以现代的“拙愚”方式重新解释、演绎而已。
不得不说,我的行为和言论在当今社会确实也担得上“愚人”的评价。让我想起了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的《愚人颂》,所以这个“愚家”我当得很开心。
似乎在读者的评价中,我也很符合愚人的特征。取两条为例。
先说视频流量之事。
我非不知“现在的人喜欢看视频”,也希望有更高的流量。不过我不拍视频,有几个原因:
一、我不喜欢满足“别人的喜好”
二、我不喜欢看口述视频,更喜欢看文字
三、拍视频耗时、耗神太多,成本太高
四、我不适合或说不适应出镜
五、文字可以AI转视频,凑合能用
六、我也不需要太高的流量,高了反而麻烦
七、文字便于打印或抄写,可反复回味,视频便利性很差
总的来说,我写文章是为了积攒一定的影响力,且通过流量满足目前现金流的需求。要应付网上形形色色的人和评论,不是那么好玩的事。
等到时机成熟,我就会下线,专心做线下的教学授课了,甚至把网络账号全部注销也不会可惜。我本来就不是做自媒体,而是把自媒体当成一个“建功立业”的工具。
确实在网络时代,自媒体是一个成本低又发展速度快的手段,善加利用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放在没网络的时代,我靠写作根本不能生存,投稿到任何杂志书刊估计都没有下文。而现在发表文章非常简单,写得再烂也有人看,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换成十年前,我估计没这个信心。
到现在为止,光是教育学习文章就至少万字了。有这个写作的练习量,怎么都是能提升不小水平的。更何况在此之前写过至少万字的健身减肥文章和工作报告,积累下来,即使毫无写作天赋,我也能小有所成。我始终相信,当我越来越老,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
我不急于在一时“飞龙在天”,往后的人生我还有很多年可以发光发热。我的人生信条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按照正常的发展态势,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我至少还要5年才可以“出名”。以后或许会抛头露面,但现在还不是时机。
至于谁看到我的文章或AI视频(现在已经发到知乎、百度和B站了)与否,就是缘分的事。我虽然有心助人,但不可以违背自己的心意、勉强做“别人喜欢的事情”。
有时候,也不是我做得不够好、不够多,而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一个喜欢或只能看视频的人,大概率也很难认真思考我想表达的东西。
真正的好东西,不会因欣赏的人少而有所贬损。坏东西,也不会因粉丝多而抬高身价。时间,会让一切分晓。
昨天读《管子》,看到一段很贴切的话,“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当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上之随天,其次随人”。
我的事业不是为了具体的某个人,所以无论谁看到、受益都无所谓。现在我收谁当学生、将来我收谁做徒弟,也都不重要,全凭缘分。我并不在乎陌生人对我有什么看法,好言、恶言都是一样的,我应该做什么、走什么路、写什么,不会有任何改变。
当然,我会认真思考合理的建议。不过我自己已经把大多数要考虑的东西都思考过了,大概率比读者想的都要复杂、深入。我不写出来或者不做,不是因为我没想过,而是自己早就过滤掉了。
我还是愿意坚持自己选定的路线,有利不是第一考虑因素,一步一个脚印,“愚蠢”地走下去,哪怕只有自己一个人,也不会轻易改弦更张。
说我狭隘,不知是说视野还是心胸。其实我都不会,我当然知道“画画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不反对“谁画画”。我也能接受“别人不赞同甚至反对我的观念、行为乃至我这个人”,这再正常不过了。
更适合形容我的词应该是“偏执”,就是我愿意为了一棵树的必然而放弃整个森林的可能性。这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因为资源实在有限,不允许我三心二意。就像我写文章,本来也可以边上班边写的,能挣多一点钱。不过会影响我的专注度和精气神,所以我要果断放弃那些不利的选项,完全排除其可能性。
我也见过了很多碌碌无为的例子,无一例外都是“想要这个,那个也觉得可以”的想法,不敢在一件事上压重注。人这一生的筹码十分有限,与其在多个选项都投一点,不如在一个“最符合自己性情的选项”上投注绝大部分的筹码。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画画或别的才艺当然可以学,关键是以什么心态和方式学。我现在也学古琴、硬笔楷书、剑法、拳法等,是以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的心态在学的,有空就学,没有标准的压力。所以,学到怎么样,进度如何,我都一样开心。
但另有重任的小孩子或时间特别紧张的大人,应该把本职的学习和工作完成好,有了余力、余兴、余地再学不迟。如果就是抱着“学了总比不学好”这样无所谓的态度,完全是浪费人生的体现,所以我反对的是“散漫地画画”,不是反对“画画”。
《中庸》讲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是非善恶不分,好像什么都可以,到最后往往是什么都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的结果。
现在这个时代,像我这样“愚蠢”、偏执的人属实不多了。但我认为,大家又特别需要“愚家”精神,才能沉下来、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如果你认可“愚家”精神,无论身处何地,从今天开始,就是“愚家”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