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杭州有西湖,苏州有石湖。西湖,以丰富稠密的历史人文景观取胜;石湖,则以疏朗闲旷的湖光山色为人称道。西湖因苏东坡而名动天下,石湖因范成大而声名远扬。
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天上天堂,地下苏杭。”此言一出,苏州与杭州,便有了“人间天堂”的美誉。这句历史最强广告语,自然少不了范成大对于石湖山水的钟爱之情。
苏州石湖杭州西湖苏州籍著名作家周瘦鹃,在其《石湖》一文中,开篇即道:“杭州的西湖,名扬世界,而苏州的石湖,实在不在西湖之下。”
在我看来,西湖当然值得细细品味,但太过汹涌的人潮,破坏了它厚重的文化积淀之下,本该享有的宁静。石湖则不然,这里少了摩肩接踵的游客大军,因而更显得清新自然。
石湖风光西湖风光02金戈铁马存史话
苏州古城西南5千米处,太湖之滨,上方山东麓,虎丘、吴中两区交界处有石湖。石湖,原为太湖的支流内湖,方圆20里。这里曾是吴国王室苑囿,为贵族游猎之地、祀祝场所。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积极谋划攻吴路线,为了便于运送军队,遂命人于上方山东麓山脚开掘水渠,直达石湖。吴越争霸期间,这里便成了两国攻伐的战场之一。
《吴郡志》引《史记正义》说,“越自松江北开渠至横山东北入吴”。最终,越军正是从这条水道攻入了吴国都城姑苏。因此,越军所凿水渠,得名“越来溪”。
据历史记载,石湖区域曾建有吴台越垒,城墙高大,砌石竖旗。《吴郡志》中说“高者犹丈余,阔亦三丈”。只是后来,吴台越垒,日渐湮没在历史的云烟之中。
勾践灭吴后,越国名臣范蠡,看出了勾践此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狭隘心胸,于是毅然辞官,带着西施,从此归隐太湖。
石湖中现有一岛,名为“蠡岛”,石湖东面又有镇名蠡墅,命名均与范蠡有关,都是后人为纪念范蠡之意。南宋文学家周必大也曾说,石湖“盖太湖之派,范蠡所从之五湖者”,可作佐证。
这一汪烟波浩渺的石湖水,承载过春秋时期的金戈铁马与王图霸业,也承载过范蠡西施的郎才女貌和伉俪情深。
从春秋末期到南北朝,石湖陷入了沉寂。直至隋朝开国,行军总管杨素接管苏州之后,将老苏州城迁建至横山(即今天的七子山)下,新建的城池被称为新郭(州城),石湖就在此间。
只不过,没人想到的是,杨素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的新郭,不久就毁于隋末战火之中。唐朝建立后,苏州城重新迁回老城。新郭从建成到被毁,也就存在了33年,真是白折腾一场。
03翰墨诗文传风雅
进入宋朝,石湖才真正声望日隆,宋孝宗曾御书“石湖”二字,以作赏赐,成为石湖莫大的荣耀。一时间,文人雅士“纵舟所如,忘路远近”,纷至沓来,石湖,很快成为“吴中胜景”。
钟爱此间山水者,干脆把宅园建在了石湖边上。范成大的石湖精舍、卢瑢的南村、莫子文的莫舍等一批文人园林,没有高强围挡,开门就是真山真水,四周的天然真趣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将石湖之名推于至盛者,非范成大莫属。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其作品在南宋时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之说。
范成大晚年隐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依山傍水建“北山堂”、“天镜阁”、“绮川亭”等园林建筑,其居所称“石湖别墅”,并写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郡志》、《吴船录》等著作。
在此期间,他常与渔家农人交往,诗文富有乡土气息和江南田园情趣。从范成大流传至今的大量描写石湖的诗作来看,他对石湖生活有着很深的眷念之情。
范成大讴歌平民生活的诗有:“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他在描述石湖生活的诗作中写道:镜面波光倒碧峰,半湖云锦万芙蓉。
镜面波光倒碧峰,半湖云锦万芙蓉。
去年荡桨香风里,行傍石桥花正浓。
范成大在诗歌领域的传世名作——大型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就是在退居石湖期间完成的,是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典范,堪称宋朝田园诗的一代宗师。
范成大的好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说:“公之别墅曰石湖,山水之胜,东南绝境也。”这正是人因地闻名,地因人而彰显的真实写照。
后世说起石湖,不得不提范成大,而谈论范成大,则言必及石湖。由此可见,范成大与石湖,是互相成就的,是融为一体的,是相得益彰的,更是交相辉映的。
04山水田园举世夸
如今的石湖,南北长米,东西宽米,以吴越遗迹和田园风光著称于世,早已成为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13个景区之一,更是国家4A级风景区。
石湖的主要景点布局,可概括为“一阁一庄一岛、三湖五堤二桥”。其中,一阁一庄一岛,分别是天镜阁、渔庄以及蠡岛。
天镜阁建筑群,南高北低,外形如舟,犹如一艘烟波楼船泛航于石湖之中。其主体建筑仿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建,并筑有厅堂亭榭等园林古建,是镶嵌在石湖中的一颗靓丽明珠。
渔庄,原名觉庵,位于石湖东北渔家村,由近代书法家余觉,于年所建。他眼里的觉庵是“秋深而落叶盈庭,春去而飞花满屋”,只可惜渔庄建成时,其妻沈寿已辞世多年。
蠡岛,襟山带湖,岛上亭台楼阁,厅堂轩舸,错落有致;茂林修竹,奇石碧水,赏心悦目。范蠡和西施的传说故事,赋予了小岛浪漫的风情、厚重的人文色彩和历史底蕴。
三湖五堤二桥中,三湖为:东石湖、西石湖、南石湖;五堤为:吴堤、越堤、石堤、杨堤、范堤;二桥为行春桥与越城桥。
吴堤、越堤皆因纪念吴越文化而得名。吴堤,是指石湖西岸的自然湖岸,南连石堤,北对上方山。越堤,位于石湖中部,为东、西石湖的分界线,北起游船码头,南至蠡岛。
石堤,因湖得名,北起海棠春晓,南连吴堤,是西、南石湖的分界。杨堤,为纪念隋朝杨素在此建新郭,改城名为苏州而得名,堤东有原生态河流,堤南有国内罕见的三岔桥。
范堤,为纪念范成大而名,南起景区南大门,北连石堤。堤上有“四贤游湖”铜塑,展现了南宋“中兴四诗人”范成大、杨万里、陆游、尤袤游览石湖的情景。
行春桥始建年代无考,南宋淳熙十六年()重修,范成大曾留书《重修行春桥记》称:“往来憧憧,如行图画间。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末始游者无异。"
旧时苏州有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的习俗,这一天,皎洁的月光透过九环桥洞,其影如串,荡漾在湖面上,形成“石湖串月”、“九月一串”的奇观。
越城桥,为单孔石拱桥,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跨越来溪,全长33.2米,因桥东有越王勾践攻打吴国时屯兵建城的遗迹而得名。
行春桥与越城桥,联袂立于石湖北端,远观如长虹卧波。立于二桥上向南望,果如计成《园冶》所言“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鸥鸟”,尽收眼底,令人心醉神迷。
05人间四月赏春花
人间四月天,江南已是草长莺飞的时节,春光和煦,春风骀荡,春林渐盛,春水碧于天,春色已满园,春意盎然,春景当思。
择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日,冶游于姑苏石湖,在缤纷多彩的湖光山色之间,邂逅一场场不期而遇的烂漫花事。
视野所及,尽是一派“万草千花一相开”的明媚春光,让人不禁想起范成大的诗句:“东风花信十分开,细意留连待我来”。
你看,湖畔岸边那一株株高高低低的黄花,成片绽放,开得明艳灿烂,一如热情洋溢的翩翩少年,以勃发的生机与活力,传递花信,传播春的消息。
而那一片翠绿的草地上,一树树晚樱,正值花期,开得如此娇艳柔美,犹如正值妙龄的妩媚少女,以婉约的身姿与风情,招蜂引蝶,散发春的芬芳。
更令人感到惊艳的是,绿篱之间,黄花之上,一树一树的重重花瓣挂满枝头,有樱花之烂漫,亦有柳树之柔美,如云如雪复如霞,醉人心魄。
游人行走于林下花间,笑语盈盈,对花丛充满留恋,留恋这一树树花开满眼,也留恋这醉人春色妆满田园,更留恋生活中与亲友共度的美好时光。
遥想当年,石湖居士应当也曾,拂香萦柳画船移,荡桨香风里,步屧随风上柳塘,句中挟我万花香。
是啊,范成大笔下的田园,才是真正的田园佳境啊。现在的我们,大多居宥于都市,整天忙忙碌碌,心灵得不到真正的宁静和闲适,也只有放归于山水田园,才能真正偷得浮生半日闲。
06结语
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里是一方充满血腥杀伐的吴越争霸之地;多年前的唐宋两朝,这里已然偃武修文蜕变成一处山温水软的文人风雅之区。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自号“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其六次南巡六下江南的行程中,曾六次驾临石湖,游山玩水,并写诗赞叹道:“佳丽江山到处同,惟有石湖乃称最”。
漫步石湖,放眼望去,湖东为田圃,湖东为山岩,港汊交错,水网密布,风帆渔舟,塔影画桥,尽是一派婉约旖旎的江南水乡画卷。
如今,这一汪石湖,宛如天开画图,氤氲着千年浪漫文气,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为万苏州市民喜爱的城市花园,更成为一方联结年苏州历史、现在及未来的圆融乐土。
今太白,城乡市镇寻文脉,山川湖海畅襟怀!今太白,执文化史笔,话神州大地!创作优质内容不易,欢迎读者朋友们点赞、推荐、评论、转发、投币,您的鼓励,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