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灭吴(1)
黄池会盟发生在公元前年。在吴王夫差北上中原的同时,越王勾践率军突袭了吴国,攻入姑苏城的外城,俘虏并杀死了吴国太子。夫差结束会盟后赶回吴国,与越国议和。勾践认为以越国当时的力量,不足以灭亡吴国,因此接受了吴王的提议,在收取吴国大笔财货之后,退兵回国。
四年之后的公元前年三月,越国再次对吴国发动攻击。越王勾践调集五万大军入侵吴国,吴王夫差收到消息后,急忙领兵抵御,双方将交战的战场设置在笠泽,就是现在的吴淞江,越军和吴军隔江相对,越军在南岸,吴军在北岸。
吴国这几年流年不利,连年遭遇天灾,粮食收成锐减,人们饥苦,军队的战斗力也相应地下降了许多。越国在这个时候发动攻击,对吴国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
夫差以为两军会在第二天摆开阵势对战,他完全没有想到越国人会在夜晚的时候开始行动。
勾践从越军中挑选出一些士兵,编成左右两支部队,命令左军口衔木片悄悄地沿江逆流而上五里去守候吴军,又命令右军口衔木片悄悄地行进到下游十里的地方去守候吴军。夜半时分,越王让左军、右军渡江敲鼓,在江中等候吴军出动。
吴军在睡梦中被越军的鼓声和呐喊声惊醒,一个个都十分害怕,相互议论说:“现在越军分为两军,肯定是要对我军左右夹攻。”
吴王君臣在营地中一会儿听到上游传来越军出击的声响,一会儿又听到下游传来的声响,无法分辨越国人究竟要从哪里渡河,只好在黑暗当中匆忙地将士兵们分成两队,让他们分别前往上下游去迎击越军。
越军派出的探子将吴国人的动向禀报给勾践,勾践早就预想到吴军会采取这样的应对措施,他之前派出去对吴军公开挑战的两队人马,只是为了疑惑敌人,让对方分散兵力,而越军的主力仍旧在他自己手中,而且此时已经做好了渡河的准备。
勾践亲自带领越国精锐趁着夜色出发,士兵们口衔木片,不敲战鼓,悄悄渡过笠泽江,直击吴军中军大营,迅速击溃了留守中军的为数不多的吴军。
出营攻击越军的两队吴军听到背后的营地中传来交战的声音,意识到中军被偷袭,赶忙回师援救,但上下游的两支越军立刻从江上发起了进攻,把吴军杀得大败。
夫差下令撤兵,他设法把吴军残部汇集在一起,撤退到没溪,据溪而守,准备再战。而越国的水军在范蠡的率领下从震泽(今太湖)横山绕道吴军侧后方,对吴国形成半包围,然后发动进攻。
没溪一战,吴国上军将领胥门巢战死。胥门巢的阵亡令吴国士兵们丧失了斗志,吴王夫差和王孙雒等人见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吴军,只得下令收兵,向姑苏城郊外撤退。
越军则乘胜追击,越战越勇,一直追赶道姑苏城外。吴国下军将领王子姑曹指挥部下拼死奋战,阻挡住追击的越军,为吴王夫差和中军队伍争取道了入城的时间,王子姑曹最终战死在姑苏城下。
《吴越春秋》称,笠泽之战,吴越交锋三次,吴军三次败北,越军径直到达吴国都城外,在西郊包围了吴军。
夫差万分恐惧,想在夜里突出重围,进入城中,被越军发现,在后面紧紧追赶。
夫差逃到距离胥门还有六七里路的地方,远远地能望见吴都得城墙。
越军追得越来越近,眼看就要追上夫差等人了。就在此时,悬挂在胥门之上的伍子胥的人头忽然睁开了双目,眼睛发出的光亮就像闪电一样耀眼夺目,它的胡须和头发都向四面散开,整颗人头像一轮日头一样,那光亮映射到十几里之外。
越军被眼前的异象惊呆了,不敢继续前进,他们就地扎下营寨,准备寻找其它攻城的办法。
当天夜里,暴风骤雨突然袭来,天上雷声激越,闪电奔驰,地上飞沙走石,吹得越军睁不开眼睛,也无法在原地停留,只得拔营后撤。撤到江边时,江水突然上涨,淹没了许多士兵。
范蠡和文种脱掉上衣,袒露上半身,伏在地上恳求伍子胥的魂魄放过越军,给他们指明一条道路。伍子胥托梦给他们二人说:“我早就知道越军一定会攻入吴都,所以要求大王把我的人头放置在南门之上,以此来观看你们攻破吴国。但是,我提这个要求只是想让吴王夫差困窘而已。现在你们真的要进入我的国家了,我又于心不忍,因此制造了暴风骤雨来迫使你们的军队撤退。然而,越国讨伐吴国,是上天的安排,我又怎么能阻止呢?越军如果想要进城,可以改道走东门,我会给你们开辟道路,打通城墙,使你们一路畅通无阻。”
于是第二天,越军重新从吴淞江出发,绕路来到姑苏城的东南角,围困了城池。
《吴越春秋》这部分的记载和《左传》不一致。按照《左传》的说法,越军在笠泽击败吴军之后,并没有继续追击,而是撤兵回国了。越国人认为,虽然吴国的大半主力部队都被歼灭,但是越国还没有具备一举灭掉吴国的实力,所以选择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