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王伐纣,创立周朝,周王朝在我们历史上其实传承了很多年,历史上的周朝被分为西周(前-前年)和东周(前年-前年)两个时期。
周武王姬发称王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传到他的子孙周平王时,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因为洛阳在西安的东边,因此平王之后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而其中东周又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搞清楚了西周和东周的区别,那么,“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命名是怎么来的呢?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又有什么不同呢?
“春秋”名字的由来“春秋”这个名字的来源,是一部书,这部书的名字就叫做《春秋》。这本书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的一本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要史实。
春在每一年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据说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作《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朝王室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的逐渐衰弱,这段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都忙着打架,今天出去打了谁,明天又被谁打了,后天联合起来再去打谁,而原本的周天子,早就被诸侯们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在这些诸侯国中,只有鲁国不爱掺和这些事。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是姬姓“宗邦”,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
也因此,在其他人都在打架的时候,鲁国的史官就延续周朝的传统,记录了大量当时该国以及其他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最终经过孔子润笔,成为流传后世的《春秋》。
之后也以“春秋”为东周前半段时间命名。
“战国”名字的由来“战国”这个名字的来历,其实与那个时期的人无关,而是于一本书有关。西汉时期的刘向,通过梳理那段时期的历史,写了一本《战国策》,详细记载了东周后半段,当时的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这本书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战国时期,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国家联盟逐渐解体,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标志,旧有的奴隶制度宣告瓦解,社会制度开始向封建制度过渡。争霸战争频繁,整个社会已是“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时的各国,以“战”来谋取权力。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不同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但是礼乐还在,春秋时期争的是什么?一个霸主的地位,大家想要的是自己作为霸主所拥有的威慑力,就是说,我允许其他那些非霸主国家的存在,但在你们面前,我才是老大,我赢了,你们要臣服于我。
而战国时期,只有一个字“战”,我们都是诸侯国,我不需要你的臣服,我比你强,你们就要成为我的臣民。
因此我们常说春秋五霸,争夺的是霸主位置;战国七雄,就是大家相互看不顺眼,不过是其中一个稍微强一点。
而统一六国的大秦帝国也在这争霸之路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