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是儒家的经典吗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号称有五千年,可是我们现在要找它的确切源头,却只能找到“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乐》、《春秋》。这其中,《易经》最为古老,其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文字发明之前;后来的夏朝有夏易,商朝有商易,周朝有周易,班固说它“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三圣指的是史前的伏羲,及周文王、孔子。《尚书》,传说源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几乎与《易经》一样古老;但孔子高度怀疑高辛氏以前文献的可靠性,所以只断到尧帝时代,以《尧典》为首篇。《诗经》中所收录的诗歌,一般认为最早为周初的作品;但郑玄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文王之什》一篇,可能是商朝末年的作品。《礼经》,又称《仪礼》,是周代给士人定的节仪规矩,号“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它的源流模糊难言,据推测可能成型于周朝初年,但它并非是周公等人凭空而造,而是从古老的夏礼、殷礼中演化而来。《乐经》的情况与《礼经》差不多,基本也是成于西周,但其源流演化久远难测。《春秋》,又称《麟经》,在六经中出现的最晚,它是鲁国的史书,其记载的上限为公元前年,其记载的下限为公元前年。在先秦时期,最早颂扬“六经”的可能是庄子,他在《天下篇》中说,古代的道术和法规制度,大多还保存在传世的典籍中,其中:“《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很多人认为六经是儒家的经典,而事实上六经不能与儒家简单地划等号。我们看《汉书.艺文志》,班固明确把六经(六艺)与儒家区分,六经是六经,儒家是儒家。班固为什么这样分呢?因为儒家是孔子开创的,而六经是孔子以前流传下来的。在孔子之前,原生态的六经便已经是周朝的教科书了。汉代的学者认为,一部典籍要被称为“经”,它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孔子以前流传下来的;其二它必须是经过孔子整理及认可的。我们现在的人看春秋战国诸子的书,如看墨子的、庄子的、韩非子的,常常惊讶于他们与六经的密切联系。其实,在诸子那个时代,他们上学时用的教材,主要就是六经,他们焉能不熟悉?因此可以说,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共同的背景。那么,儒家与六经什么关系呢?儒家是诸子百家中,最忠于六经的一个学派。在孔子的一生中,有两项工作非常重要,一项是编选整理六经,以给学生做教材用;第二项工作是谨慎地传承六经、解释六经。孔子自言“述而不作”,他所谓的“述”,是表明他为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以传承弘扬六经精神为己任,为往圣继绝学。他所谓的“不作”,是说真理已经都在六经当中了,自己的思想学术统统超不出六经的范围,自己没有什么创建,也不可能有创建。后世的儒家继承了孔子的志向,以“六经”之学为自己的专业,以忠实地传承、弘扬“六经”精神为自己的使命。比如荀子,他虽通六经,但他学习与教授的专业是“诗”;而他著述的《荀子》三十二篇,主要是为了阐发弘扬六经精神的。这样一来,“六经”就与儒家血脉相合,融为了一体;尤其西汉之后,儒家的一些著作升格为“经”,逐渐从“五经”(乐经失传),发展到“七经”、“九经”,又发展到“十三经”,最终难以分清彼此了。不过尽管如此,这后来的“十三经”,可也是有分类别,有等级的。其中,地位最高者,为“本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其次,为“准经”,指《论语》、《孝经》、《周礼》三部经典。《论语》与《孝经》主要记载孔子说的话,《周礼》相传为周公所作,这两位都是响当当的圣人。再其次,为“传经”,也就是传记类的经典,主要指《礼记》、及春秋三传。传经,是儒家学者用来解释本经的。尤其是《春秋》,没有传几乎没法读,所以它的本经与传一般是合在一起的。第四、为“子经”,指《孟子》。《孟子》在唐朝之后才升格入经,虽然最晚,但在诸子百家中,获此尊荣者,唯其一家。第五,为“附经”,指《尔雅》。《尔雅》属于词典类的工具书,本是附在“五经”之后,用来辅助经书学习的。儒家的学统,围绕着“经”分为了两条线,一条走谨慎承传的路子,主张“照着讲”,以学术研究为功,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使命;另一条走发扬“经书”精神的路子,倾向于结合时代的特点学以致用,主张“接着讲”,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使命。自秦汉开始,主要沿着第一条线,发展出来了一门学问,叫“经学”。从汉朝到清末,经学一直尊贵煊赫,在学术与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到民国后,随着打倒孔家店的风气兴起,经学从王位上跌落了下来,被分解为三份,分别归到了“文史哲”三个西式的学科中。从此,儒家与经学暂且走下了历史舞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