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百家争鸣的时代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领略诸子百家的风采。
古籍之分类,最初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名,汉代经学家刘歆整理群书,分成《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类,总称“七略”。魏晋的荀勖、东晋的李充先后以甲、乙、丙、丁四部总括群书,对应经、史、子、集四库。所以,无论是七略,还是四库,子学都是重要的门类。
子学是研究诸子的学问。诸子,主要是指先秦诸子,即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诸多思想家,但在子学研究中,也往往把西周的姜子牙、春秋初期的管子,以及后世的扬雄、抱朴子、文中子等人纳入诸子的范畴。
百家,是由诸子组成的思想流派。虽然号称百家,但实际上经常提及的学派主要有十几家。家,也称为流。比如《汉书·艺文志》中将各大学派称之为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小说家者流,一共十家;去掉小说家,也就是九流。所以,百家也可以称为“九流十家”。
汪中《述学》指出:“古者孤卿大夫皆称子。”诸侯称某某公,大夫称某某子。比如,赵宣子、孟献子、孔文子等。又,大夫尊称“夫子”,孔子曾为鲁司寇,是为大夫,所以其门人尊称其为夫子。后人沿用,渐渐失去本意,使得后世以为“夫子”是对老师的尊称。
关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局面的成立,《汉书·艺文志》认为:“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是说,东周时期,天子渐渐失势,诸侯渐渐兴起,当时的君王都有自己的好恶,兴趣千差万别。于是,各种各样的学说都一并冒了出来,诸子分析君王的喜好,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取悦君王,谋求立功立言。虽然他们的言论,听起来像水火一样互不相容,但实际上是相生相灭,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一观点值得重视,先秦诸子被分成九流十家,是后世学者所为,他们在世之时,未必都有严格的门户观念。举例说,“圣人无常师”,孔子曾经向老子、苌弘、师襄等问学,孔门弟子中也不乏外交、军事方面的人才。商鞅拜见秦孝公的时候,首先推荐的是王道和霸道,但秦孝公都不感兴趣,听得昏昏欲睡;后来商鞅谈及帝道,秦孝公才认真聆听。如果当年秦孝公感兴趣的是王道或霸道,那么商鞅就不再是法家,而是儒家或者纵横家了。这个故事,最能佐证《艺文志》中“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的观点。
57.孔子与诸子
解读先秦诸子,都离不开孔子。一是孔子开创私学,且有教无类,使学术进入民间;二是孔子整理六经,而六经为诸子思想的源头;三是孔子本身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诸子百家的重要成员。
孔子在讲学、读史之时,对其他人物多有评述,受点评的人物中自然也包含诸子。比如,在《论语》中,孔子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再比如,在《礼记》中,孔子多次引述老子的言论,并强调“吾闻诸老聃”。这些评论,也侧面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渊源。
孔子对后世影响极大,首先孔子之后,儒家分化出几个流派。《韩非子·显学》指出:“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荀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儒分为八。”这些流派,以子思之儒、孟子之儒构成的思孟学派影响最大,其次是荀子学派。
此外,孔子和儒家也对其他学者和学派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先秦诸子的分派,并不完全以师承,而是看其归趣。比如墨子、庄子,在师承上都出自儒家,但他们分别是墨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初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悝、吴起,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他们的老师是当世大儒。
按照《淮南子·要略》的说法,墨子本来是儒门弟子。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禹等明君,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墨家学派,成为法家崛起之前儒家最主要的反对派。
李悝、吴起是战国初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老师是孔子的亲传弟子、“十哲”之一的子夏。李悝是法家鼻祖,在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了战国史上最早的变法,他编写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吴起曾经在楚国主持变法,涉及政治、法律、军事等领域。吴起更显著的一个身份,是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家,这又是儒家影响兵家的例子。
韩非、李斯是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老师是“荀氏之儒”的创始人荀子。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法家理论的巅峰;李斯是法家理论的实践者,代表了法家实践的巅峰。
先秦诸子中,有很多人的思想横跨数家。比如老子的关门弟子文子,曾经向子夏和墨子问学,还教出了范蠡那样的学生。又如韩非,他师承儒家,归宗法家,还注解过《老子》。这些都是研究诸子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58.从杏坛到稷下学宫
在春秋战国时期综合性的诸子群体,要首推孔子师生。庄子曾以寓言的方式指出,孔子在杏坛教学——“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所以这个群体,我们不妨称之为杏坛群体。
孔子生前,优秀的学生分为“四科”;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此外如子贡的外交实践,近乎纵横家;樊迟问稼问圃,近乎农家。所以说,杏坛群体实际上是先秦诸子的一个源头。
杏坛群体之后,继之而起的是魏国的西河学派。史载,魏文侯拜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西门豹、吴起为将。他汇聚了儒家、法家、兵家等领域的一流人才,发起了战国史上第一次变法,振兴了魏国,形成了战国初期第一个学术中心。
相传田子方与魏文侯太子击在路上相遇,太子下车致敬,田子方只当没看见。太子非常生气,拦住田子方说:“是富贵的人可以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可以骄傲呢?”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可以骄傲啊,富贵的人如果骄傲就会失去他们的财富和权力,贫贱的人没什么可失去的。”太子听后,马上向田子方道歉。
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子极力推荐段干木,魏文侯就星夜登门拜请。段木干不想出来做官,就翻墙出去避而不见。魏文侯求贤若渴,每次路过段干木家门,都手扶轼木以示诚意,终于感动了段干木,得以相见。
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魏文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且都出自真心,但他的继承人魏武侯、梁惠王都不如他清醒且包容,导致魏国人才不断流失,后来影响战国格局的许多人才,如商鞅、孙膑、张仪、范雎等,都是在魏国起步,最后流失到敌国的。可以说,魏文侯开局的好棋,被他的子孙下坏了。
战国中期,齐威王参照魏文侯的经验创立了稷下学宫,学宫曾经汇集过诸子百家各大学派超过千数的人才,《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等子书的编撰都有稷下学者的参与。
稷下学宫是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学府,荀子曾被三次聘为祭酒(相当于校长),其自由而激烈的学术氛围,客观上促进了百家争鸣。因为各家思想的碰撞,还形成了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结合的黄老学派等。
战国晚期,秦国权臣吕不韦从稷下学宫招揽了大量人才为秦国所用,并组织编写了《吕氏春秋》。这是先秦史上最后一个诸子群体,如果放宽时限,那么汉朝初年的淮南王刘安,也曾聚集过一群学者,也可以视为诸子群体。
59.诸子论诸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既然有争鸣,就免不了互相评判对方的是非。因而,有关诸子的评论,最初也来自诸子。先秦诸子中,系统评述诸子思想的,主要有《庄子·天下篇》和《荀子·非十二子》等。
庄子的知识非常广博,但后世都把他归入道家,正如《史记》所论述的那样——“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虽然庄子在思想上归宗道家,他本人师承儒家。一般认为,庄子是田子方的后学,而田子方是子贡或子夏的学生。郭沫若等人则认为,庄子出自“颜氏之儒”,即颜回一脉。
庄子是孔子之后,系统讨论“六经”的第一人,并进一步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源自“六经”。他在《天下篇》指出:“《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庄子在《天下篇》介绍了墨家学派的墨子、禽滑厘等人,以及喜爱“古之道术”但不免偏颇的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等人,还有老子、关尹这样的“古之博大真人”,庄子还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治学精神,最后又介绍了好友惠施所属的“名家”学派,文中记录的“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等内容,被称为“历物之意”或“历物十事”,是后世学者研究惠施以及名辩之学重要的原始材料。
荀子的思想也非常广博,在哲学、文学、政治上都有显著的成就,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最高学府的校长。荀子对诸子的思想多有点评,散见于《非十二子》《解蔽》等著作中,其中尤其以《非十二子》最为著名。
《荀子·非十二子》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最后归宗于孔子、子弓(孔子学生,一说仲弓)的学说。
荀子的批判力度很大,就算对同为儒家学派的子思、孟子也有激烈的批判。十二子以外,荀子还批判了其他一些学者和学派,甚至将儒家分支的子张学派、子夏学派、子游学派统统贬称为“贱儒”,可见当年论战之激烈。
先秦诸子评论其他学者的言论,还散见于诸子的论著中。比如《论语》里有孔子评价管仲、晏婴的言论,《孟子》里有孟子反驳告子、反对杨墨的言论。告子没有著作传世,但因为孟子的反驳,反而使其言论得以存世。孟子感叹“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把杨朱、墨子斥为“禽兽”,将他们的思想视为“洪水猛兽”,但韩非子却认为儒家、墨家都是显学。所以说,立场不同,解读也不同。
60.史家论诸子
今天谈一下史学家对诸子的论述。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首先介绍了其父司马谈的师承——“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然后全文收录了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
文章介绍了阴阳﹑儒﹑墨﹑名﹑法﹑道,一共六个学派的思想。司马谈本人归宗道家,所以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阴阳、儒、墨、名、法五家的缺点,又指出了五家“不可失”“弗能易”“弗能废”“弗能改”“不可不察”的优点。最后,司马谈又阐述了他对道家思想,或者说是对黄老学说的理解。
此外,在《史记》的世家、列传中,司马迁为孔子等先秦学者立传,其中有《孔子世家》《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司马穰苴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商君列传》《苏秦列传》《张仪列传》《孟子荀卿列传》等。《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人物描写生动鲜明,先秦诸子的形象因为《史记》的记载而流传后世。
《汉书·艺文志》是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改而成的史志目录,内容包含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个方面。《艺文志》将先秦诸子的流派分为十家,并且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真正影响时局的,只有前九家,也就是“九流”。
刘歆认为“诸子出于王官”,这一说法也被《艺文志》所沿用,书中指出: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宰相);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掌管天文);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法官);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农家之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是鲁国的代理宰相(鲁司寇),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曾任周守藏史,似乎有些道理;但也有几组,其关联略显牵强。
以上是《史记》《汉书》对诸子百家的介绍,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