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这是华夏先秦典籍《左传》真实记录的历史,并不是作者胡编乱造的奇闻异事。
季友,是鲁桓公最小的儿子,是鲁庄公的亲弟弟。
他的算命故事,第一个神奇之处在于,卜楚丘之父在他出生之前就预言他是一个男孩。
孕妇第二个神奇之处在于,卜楚丘之父预言:这个即将出生的小男孩身上有个"胎记",这个"胎记"应该出现在手掌心,其笔画图文就是一个朋友的"友"字。
第三个神奇之处在于,卜楚丘之父预言:这个手心有"胎记",名叫季友的人,如果他活着,鲁国将保持繁荣稳定。如果他去世,鲁囯将不再昌盛。
古人画像疯了吗?
算命那些事儿,居然可以算出这么多神之又神的细节?
这位牛气冲天的算命达人一一卜楚丘之父,到底是谁?
还有,他预言的这些事都算准了吗?
毋庸置疑,他算准了。
《左传,鲁闵公二年》,记录下了这段神奇的算命故事。
………………………………………
按《左传》,鲁桓公之后为鲁庄公,鲁庄公之后为公子般,此后为鲁闵公,之后为鲁僖公。
………………………………………
本文的主人公,叫作,季友,是鲁桓公的小儿子,作为鲁国直系贵族,因为活得足够久,到鲁僖公十六年离世时,已是五朝元老。
让作者没想到的是,《左传》作为鲁国国史,对本国的这位王子,极尽歌功颂德之能,把季友吹捧为尹伊、周公一样的人物。
《左传》认为,季友作为鲁国王子,先为卿族,后为国相,历经五朝,权倾朝野,不但没有篡权夺位,还为鲁国的一代又一代新君保驾护航,甚至差一点就辅佐鲁国国君登上春秋的霸主之位。
《左传》还认为,季友是鲁国当时的定海神针,有他在,鲁国无论遇到任何风险都会化险为夷。一旦季友不在了,鲁国别说争霸,也许连生存还是死亡都是个问题!
通过这一段对季友的记录,作者大概读懂了孔老夫子的"喻褒贬,明善恶。"
孔子像孔夫子是宋国后裔,他却坚定不移的认为自己是鲁国人,并以鲁国先祖周公为榜样,提出了自己儒家治国的理论。
在孔夫子第二次见老子时,他把自己理解的儒家理论向老子卖弄了一通,本想得到老子的夸奖,没想到挨了一通臭骂。
孔夫子对老子说,周公太伟大了,他在西周初期建立的礼仪(宪法和制度),我觉得太牛逼了,最近,我在反复思考这些事,前几天我做梦时居然梦到了周公,我觉得我大概找到了天地大义了吧?
老子一句话就把孔夫子怼得无话可说。
老子像你在梦中梦到了一个几百年前就已经死了的人,你为什么还会很兴奋呢?
周公已死,代表着那个时代已经完结,几百年都过去了,你怎么会觉得周朝初期的那套礼仪制度还能满足当下的社会需要呢?
你以为你读懂了《尚书》,《周官》,《礼记》,《诗经》,以及你自已编撰了一部《春秋》,你就能读懂天地大道了吗?
滚,非我门徒,滚得越远越好。
若再见我,必先学易。
孔子七十而好易,大概跟这次挨骂有关。
在此之前,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他并没有理解易学的博大精深。
甚至他对易学是有抵触的。
孔夫子在此之前,更在意以周公为代表的儒家的传承,自己并不著书立说,只把当时他能接触到的官方学问,传授给自己的徒子徒孙。
在《尚书》的启发下,孔夫子在教学之余,编撰了一部鲁国编年史,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史称《春秋》。
古籍修复但是,这部《春秋》,如果没有工具书,后世之人完全无法读懂。
为什么呢?
这就是孔夫子所谓的,寓褒贬,明善恶。
他只讲他心中儒家的善恶,判断善恶的标准,还是周公在周朝初期制定的那一套礼法。
第二个看不懂,《春秋》作为华夏有传承的第一部编年史,孔老夫子只写标题,不写内容。
就是因为《春秋》太难读懂,之后出了三部工具书,一曰《左传》,一曰《公羊传》,一曰《谷梁传》,史称三传。
作者没读过《公羊传》和《谷梁传》,只能拿《左传》与《春秋》作一个小小对比。
《春秋》中记录的历史,始于鲁隐公元年。
基于孔夫子的春秋手法,对于这一年的历史,他一言以蔽之,只记下了六个大字:"郑伯克段于鄢。"
对,你没有看错,只有标题,没有内容,也没有细节。
作为后世读者,在读《春秋》时,我们只能大概知道某年某月发生了某一件国之大事。
《左传》却不一样,故事同样始于鲁隐公元年。
左传通观《左传》,同样惜字如金,却把孔子那些标题目录式的记录,改写为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华夏历史。
所以,作者认为《左传》中记录的算命那些事儿,跟孔子本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那时候的孔子,虽然已经挨过老子的骂,他仍然不爱《周易》。
只到孔子和老子第五次相逢,也是这两位文化伟人的最后一次相逢。
那一年,孔子还在周游列国。
转了一大圈,没有任何一国君主待见他。
孔子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老子对他儒家思想的预判。
注意,是预判,并不是预言。
预判,是从事件本质中找到规律,从而通过逻辑找到最终答案。
预言,是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和人类的社会活动时,总结出的一套或多种算命法则。
所以,老子,一定是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无需算卦就可以预判孔子的人生。
在宋国,孔夫子最后一次见到老子,这是"之宋而得坤乾",以及孔子"七十而好易"的真正由来。
老子和孔子见面的故事,后文还会提到,跟儒家道家都有关系,重要的是,都跟易学传承有关。
有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