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千钧重史家之笔,以史言春秋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史籍浩如烟海,史官这个角色一直陪伴在中国上各个王朝帝国,从来都没有缺席过,史书上记载了那么多的帝王将相,或国之大事,或奇闻异事,留给我们那么多的典故,英雄,以及那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唐太宗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书可以让后人知道前人的错误,这史官之笔那是非常重要的,一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盖棺定论,也可以让一件事面目全非,甚至南辕北辙一样的差距。大部分史官都有一种不畏强权的气质,宁愿死也不愿意屈从于当权者的意愿,也要将事实写下去比如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事,齐国的权臣崔杼被齐庄公戴了绿帽子,这崔杼好歹也是齐国的重臣,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这崔杼趁齐庄公再次到崔府偷情时,崔杼带奴仆门客围杀了齐庄公,而齐国的史官记录下了权臣“崔杼弑君”崔杼怕留下骂名,要求史官删除,被严词拒绝,于是便杀了史官,史官的两个弟弟先后继承了哥哥的职位,他们拿起哥哥手中的笔,毫不隐讳地写下了崔杼弑君的事实,也被崔杼一一杀害。而下一个史官,第四次记录了崔杼弑君的事实,最后崔杼不得不放下了屠刀。国外一个史官南史氏听说了此事,手执写着“崔杼弑其君”的简策连夜赶往齐国宫廷,途中获悉事实真相已被记录在案,方才原路返回。其实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互相抹黑那是常事,所以很多真实事件事情很难被隐瞒住,而到了中国大一统的时候,史书上的很多事都有被美化过,为尊者讳,或是被后代所修纂,很多事件都被掩盖在历史长河中。汉朝时候的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世尊称他为太史公,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这本书从上古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年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进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司马迁忍受了“宫刑”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完史记,只为了史记这一本著作的完成,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到了唐朝时期,李世民要求看起居录,在史书上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是明确的,李世民看过《实录》,看到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发现写得很隐晦,于是要求“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李世民只看过并没有修改,但这已经为后世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等到了清朝之时,当权者大兴文字狱,那更没有哪个人可以直言不讳当朝不平之事,大量的史书都往有利于当朝的方面倾斜,而对于前朝都是大量的批判,抹黑,再没有史家之风骨!著史之人也是一代代的改变,从宁折不屈到渐渐的隐形奉承当权者,这是时代的变化,也是思想道德的变化,也是古人常说的人心不古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