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明明是春秋五霸的老大,为何在战国中迅

前言:齐国是春秋五霸中最早称霸的一个,同时也是五霸之首,齐国的首任国君是姜太公,在他的管理下国家井井有条的发展,实力雄厚,到了齐桓公的时候,任用管仲变法,让齐国更加强大,但是到了后期却逐渐衰落再也没有了称霸之势,这是为何?齐国前身不同于韩、赵、魏三国是分了晋国才成为一方诸侯,齐国在周朝的时期就是一个诸侯国并且实力强盛,齐国的疆域位于如今的山东,第一任国君是家喻户晓的姜太公,姜太公在伐商之中是立了大功劳的,而周武王把齐国这块土地封给姜太公可见齐国地理上就先占优势,再加上有姜太公这位国君管理,齐国的发展始终不曾落后。齐桓公继位之争齐国的发展到了齐桓公这里是一个转折点,让齐国从一个普通强国变成了一个超级强国称霸中原,但是在齐桓公继位之始还发生过皇位之争,分别是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这件事的起因是齐国内的两个大臣杀死了当时的国君接着让自己的堂弟继位,在暴乱前夕齐国两个大夫管仲带着公子纠,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为避免祸乱连夜离开了齐国,在次年之后齐国大臣杀死了篡位的国军和两个大夫,一时间国内无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看到这个继位的时机后争相想要回到齐国继位,在路途中管仲伏击公子小白,公子小白装死逃过一劫因此早公子纠一步回到齐国成功继位,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春秋齐国霸主齐桓公。由管鲍之交引发的管仲变法因为公子纠以为公子小白已死所以并没有着急回去,在齐桓公继位之后首先攻打公子纠所在的鲁国,几番大战之后鲁国一直战败,鲍叔牙向鲁庄公提议,把公子纠杀了,把管仲和另一位大夫送到齐国,不然就派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害怕只好照办,其中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畏罪自杀,最终只有管仲被带了回去。齐桓公自然是想要杀了管仲报自己当初被刺的那一箭,鲍叔牙跟管仲是非常好的朋友,深知管仲的能力,所以就劝齐桓公不杀管仲才能成就霸业,齐桓公相信鲍叔牙的话见了管仲,发现这个人确实是个贤臣就决定重用,这件事如果不是鲍叔牙的阻止那么齐国肯定不会率先称霸,后世也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交情称之为“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之间如知己一般的交情,也可以说齐国的称霸之路是从“管鲍之交”开始的。管仲变法内容在到了齐桓公这一代的时候齐国就已经出现衰落的迹象,可能齐桓公就是因为听到鲍叔牙说管仲可以让他成就霸业才留他一命,不过这只是个人猜测;根据当时齐国的情况,管仲分别从三个方面对齐国进行了大力的改革,让齐国率先称霸并占据霸主首位。经济上土地的赋税在哪一个朝代都是一个让君王头疼的话题,收的重了国家富有但是百姓怨言,收的轻了,百姓不愿从事生产,国力自然衰弱,管仲根据这一个情况做出了“相地而衰”这个政策,意思就是根据你土地的不同就要交不同的税,土地成分好的就要多交点,少的就少交点,在这样合理的税收政策下,百姓就愿意从事农产,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虽然是重点但却不是全部经济来源,齐国的位置连接着大海,所以管仲接连对齐国的渔业和盐业进行了大举的鼓励,充分的利用了地理上所带来的优势,再加上鼓励跟境外贸易,这一系列改革让齐国的经济终于开始繁荣起来。军事上军事上管仲对于其改革甚至做到了变态的地步,命令百姓之间不可以随意搬迁,相互之间团结居住,这样一来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在白天中,能轻易的分辨出敌我双方的容貌从而进行攻击,在夜晚,只要有声音就知道有人来袭,从而进行作战。军队虽然团结了那么战斗力怎么办?管仲命军队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进行狩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军队的强度,为了弥补装备上的不足,管仲提出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进行赎罪,不同大小的罪状就需要缴纳不同数量的装备,这样就大大弥补了军队中装备的不足,而这些犯罪之人去哪获取装备呢?自然是从敌人那里抢过来了。政治上相比于军事和经济来说,政治的改革要更加的重要一些,由于齐桓公未上位之时国家动乱,所以各地都作为一个各题,管仲在政治上更倾向于把国家给形成统一,在国都外,每几人形成一个阶级再从中选出一位有能力更进一级,就好比现在的村乡镇制度一样,最终层层筛选出五个大夫,这五个大夫每年都需要向齐桓公禀告自己所管理的情况,至于过度内,则是有齐桓公亲自坐镇,就这样齐国实在了封地内的统一。齐桓公称霸公元前年距离齐桓公继位的年已经过了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的时间中管仲的变法给齐国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让齐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毫无疑问的霸主,同年,齐国联合四个国家平定宋国的叛乱,在参加的的五个国家中齐国处于一个盟主的地位,在平定宋国的叛乱之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再一次联合了几个国家的诸侯攻打宋国让宋国投降。当时中原各国正遭受戎狄部落的攻击,齐桓公看时机已到,就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去中原帮助其他国家,在这其中虽然帮助了中原各国抵御戎狄,但是齐桓公获得的利益也并不再少数,换句话说,齐桓公很有可能是为了这利益而去“尊王攘夷”,至此,齐国原本就有霸主的基业再加上周天子的赏赐,齐国的中原霸主之位实至名归。齐国最终走向没落五子争王谁也没有想到齐桓公的霸业没有毁在外敌的手上,而是毁在了自己的儿子们手中,在齐桓公晚年的时候因为管仲、鲍叔牙这些臣子的相继去世,没有了指导的齐桓公开始走向昏庸,重用奸臣易牙等人,虽然早期跟管仲商量立公子昭为太子,但是随着齐桓公的病重他的五个儿子之间就先打了起来,打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齐桓公在宫内饿死都无人知晓,直到五个儿子中公子无亏胜出才将齐桓公埋葬。这位置原本是公子昭的现在被公子无亏占有自然不服,于是就跑到了宋国联合曹国、卫国等国家攻打齐国,原本众大臣已经做大了迎接公子昭回来继位的准备了,并且还杀死了曾经的奸臣竖刁和国君公子无亏,但是奈何收到其他三位公子的抗争,公子昭再一次逃回了宋国,两个月之后再次攻打齐国,最终公子昭成功坐上王位,但是与此同时,因为两次征战让齐国实力大损,所以齐国的霸业宣布结束。苏秦灭齐在战国的时候,因为齐威王的励精图治,重用田忌、孙膑等良将让齐国的国力再度强盛起来,但是在苏秦的出现后齐国再度出现了没落,并且是一蹶不振最终被秦国吞并,这是因为苏秦早期受到过燕国的恩惠,也就是苏秦在游说天下的时候只有燕王招待了他,其他国家对他都是爱搭不理,一般人才都会非常重视自己的知遇之恩,苏秦就为了报答自己的知遇之恩,就选择去报复齐国,因为齐国曾一度欺压身边的邻国燕国。苏秦游说齐王去攻占宋国,当时的宋国位于中原并且商业发达十分富有,如果在齐国的基础上再吞并一个宋国那么就会更加强大,但是由于宋国国力不强,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在惦记这块“肥肉”,最终齐国还是在苏秦的游说下动心了。在前往攻打宋国的路上还同时击败了魏国和赵国,虽然最终灭掉宋国,但是此时的齐国已经兵少将寡,燕国派出大将乐毅联合其他五个国家进行伐齐,总计攻占七十多座城池,齐国至此以后一蹶不振,再无翻身之可能,最终的命运就是被秦国吞并。结语:齐国跟赵国是何其相似,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齐桓公管仲改革,都让国家的实力空前的强大并且可以直接抗衡秦国,但是这两位雄主最终的结局竟然是一样的,因为儿子争夺王位自相残杀,最终他们被活活饿死,可见历史的偶然性,并且还都是在称霸之后从此就一蹶不振,最终被秦国吞并,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有抗衡秦国的能力,但是为何秦国最终却统一了六国呢?我认为是比其他国家的人要团结一些,不知道你任何是如何?(以上配图节选自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