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基调不是在和平的统一时期建立的,反而是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时“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形成了众多派系,时至如今,很多依然是在当初的基础在发展,最令人惊奇的是,最终形成的思想是“大一统”,究竟是为什么呢?
春秋争霸,战国乱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东周开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开始摇摇欲坠,各国蠢蠢欲动开始争霸之路。
各国争霸,不拘一格,任用贤才
春秋时期最先完成霸业的就是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对内政进行改革,称霸中原。但奈何齐桓公死后,齐国进行了无休止的内斗,最终分崩瓦解。
但是齐国的崛起,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首先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能够任用普通出身的人才,出任高官。
就像现在一样,高考是普通人改变自身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当时的社会环境,导致平常人更加注重学习,希望以此来改变出身,光宗耀祖。
私学兴起,阶层的转换
西周时期,秉承了殷商时的学在官府,也就是贵族才有机会学习,作为普通人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这就好比除了贵族掌握了先进的知识武器,而贫民老百姓不仅手无寸铁,还毫无智慧可言。
随着东周的礼乐崩坏,各诸侯国相继崛起,原本垄断的官学,开始转变为私学。而这一切的开端,就是孔子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学,打开了阶级底端的人学习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孔子的地位这么高,成为教育界的圣人。
人能够成为地球的霸主,主要原因就是智慧的传承。原始人无论体力再怎么强,也打不过有智慧的现代人。
普通老百姓拥有了学习的机会,就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任何国家,任何时候,百姓的数量永远占据最多数,这也决定了,百姓中可以出现无限的可能性。
因此,很有天分的普通人开始通过学习步入仕途,甚至成为一个国家呼风唤雨的人物,完成了从底层到高层的转换。
各国宽松的人员流动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但都来自于周朝的分封,因此也延续了各国人员可流动的特性。也就是,各国的百姓可以选择自己想去的国家。
打仗最显著就是拼人的数量,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国家百姓多,因此,会有很多政策鼓励百姓的进入。比如赋税的降低,对于人才的重金引进。
思想中心未确立,百家争鸣
在当时纷争的年代,各国的思想文化,都呈现了自身的特色,进行了分裂。这也给了很多人创造文化的氛围,只要有能力,有学识,有独特的见解,并有人愿意追随,就可以自成一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每一个学派的创立,都有着自身的实用性,可以说是思想的大爆发时代。
百川归海,君主专制确立,文化集中
各国出现争霸的原因其实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中心统治,东周时期的统一,就是承认“天下共主”。那解决目前各国纷争的唯一办法就是统一,接下来的也就是秦一扫六国而完成了大一统。
秦能统一六国,正是由于吸取了各国变法的经验,不断加强本国政治、经济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确立自身的文化,稳固人心。
春秋时期的文化: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孙武的《孙子兵法》、商鞅的变法、扁鹊发明中医的望闻问切看病疗法、鲁班的鬼斧神工等等组成了当时世界最完善,最先进的文化体系。
总结
文化的强盛需要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及较长时间的发展阶段。
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外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战乱时间相对要短很多,并且较快的时间就完成了大一统。这就导致了文化成了服务于当朝统治者的工具,以皇帝的喜好决定文化的走向。比如秦朝重法家,汉朝重儒家,唐朝兴佛教,明朝兴道教,这都是皇帝的喜好而形成的各朝代文化特点,是自上而下的。
而春秋战国时期更多的文化是通过底层人民的思考,逐渐被社会所接纳,从而成为文化主流。
一个人的喜好很有局限性,圈住了人们的思想,这也是君主专制的最大弊端,会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文化牢笼。
凡事有好有坏,正是由于中国的长期统一,才让中华文化能够一直流传,成为世界上最久远且没有断档的国家。
如今文化不仅是“百家争鸣”,而是依靠才华,得到认可就好,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小众文化。但很难形成主流文化,因为每个人的喜欢很杂。文化本身得以延续,发展,最终取决的还是大众的认可,是不是符合这个时代,符合如今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