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怎样一部古籍,它与春秋公羊

这是一部成书于战国时期亦或是两汉时期的历史著作,

西汉人认为,这部书是以《春秋》扩展而成的,故称它为《左氏春秋》,

不过东汉人却认为,它是为阐释《春秋》而作,遂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后世简称它为——《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到哀公一共十二个国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与公羊高所作的《公羊传》、以及谷梁赤所作的《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那么,《左传》究竟是怎样一部古籍,

它与《春秋》、《公羊》、《谷梁》有哪些区别呢?

今天我们就详细说一下~

01《左传》的作者是谁?

关于《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不过这一说法尚有疑问。

司马迁认为作者是盲人史官左丘明,班固也采用了这一说法,

更有人指出左丘明就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不过,唐代之后许多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谓“左”是用官职来命名的“氏”,且有“左氏”、亦有“左丘氏”,

司马迁既然说“左丘失明”,说明他采用了“左丘氏”,那又为何称这部书为“左氏”呢?

显然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此外,相传《国语》也是左丘明失明后所作,这里有个小问题,

既然《左传》与《国语》是同一个作者,他为什么要分两部书去记载历史时期差不多的史料呢?

而且《左传》记事,《国语》则记言,两部书的体例也不同,

前者是以鲁君世袭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为序的编年体体例,

后者则是国别体体例,

再加上《左传》要比《春秋》多出十七个年头,并不像春秋时期的作品,

反之更像战国、秦朝这两个时期的作品。

02《左传》的内容与《春秋》、《公羊》、《谷梁》有什么区别?

与《春秋》简略的记事方法(何年何月何日发生何事)不同,《左传》取材广泛,

它吸收了诸多当时的史籍及口头史料,借助《春秋》为序,是一部独立编写的历史著作,

并且它与《公羊》、《谷梁》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例如关于的记载:

《春秋》的记载

《公羊》和《谷梁》的记载

《左传》的记载

从以上史料可见,《公羊》和《谷梁》在阐述《春秋》时,

借题发挥了很多与事件不相干、或讲不通的道理,强行将它们与事情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拿“二月,公侵宋”来说,《公羊》开始讲“侵”、“伐”的区别“粗者曰侵,精者曰伐”,

再看《谷梁》,提到“此其月何也”,生生将这一事件扯上了“凡是侵战本是记下季节的,这次为什么记上了月份”,

两者所言与“公侵宋”的事件都没什么必要联系啊,这两部书更像是为我们解读概念和词汇的,

相比之下,《左传》的记载要务实太多了,它一直围绕着“公侵宋”这一历史事件,

并通过战例,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画面”:

事件发生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前来攻打鲁国。

原本鲁庄公想要出去应战的,这时曹刿前来见鲁庄公,曹刿的乡人劝说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曹刿却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做大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接着就是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

之后便是曹刿与鲁庄公共同出战,曹刿指挥军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可谓是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首尾完整、情节跌宕有致,

由此可见,《左传》与《公羊》、《谷梁》虽同为《春秋》作传,

但它的价值远非其他二者可比,不过这也使得《左传》的文学色彩比较浓厚。

03《左传》的观点与《春秋》有什么不同

从《左传》的观点看,它与《春秋》暗藏的“尊王”正统思想是有诸多不同的,

我们之前讲过,《春秋》作者在用词上,例如使用“伐、侵、袭、克、灭、取、歼、追”等不同的词语,

暗藏着作者本身的是非观点和思想倾向——体现“尊王”的正统思想,

说白了还说围绕着“周礼”开展,毕竟《春秋》的编订者孔子一生都在维护“周礼”。

而《左传》却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许多旧有的思想和观念:

例如,《春秋》记载昭公十七年冬有火星出没“有星孛于大辰”,

这是一句关于天象的记载,

当时人们认为,火星出现就要发生火灾,

不过,《左传》在阐释这一事件时,先提到火星出现后,

昭公十八年春,随着大风宋、卫、陈、郑几国都接连发生火灾,“数日,皆来告火”,

郑国大夫裨灶见状,试图劝说众人用宝物祭神“灭火”,

并声称如果不这么做,郑国还会发生火灾,

之后,《左传》作者借由公孙成子的“嘴”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

公孙成子并没有采纳裨灶的建议,也未予理会,结果郑国也没发生火灾。

从这一段记载来看,《左传》否定了旧有的“神鬼”之说,而是开始重视用事实说话。

此外,《左传》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民本思想,

作者阐述鲁国大臣季氏采取了一些利民的措施取得了鲁国的政权,

鲁昭公却因为失掉民心而被逐出国,

用了“鲁君失民矣,焉得逞其志”和“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这两句,

实际上就是表达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亦或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民本思想,

这比起《春秋》“尊王”的思想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

并且,《左传》不隐恶,毫不隐晦地记述了一些诸侯国君的恶行,

陈灵公与孔宁与夏姬同时私通,两人还互相调侃此事,

这些统统被《左传》作者记录了下来——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饮酒于夏氏。公谓行父曰:「征舒似女。」对曰:「亦似君。」

还有表现出百姓臣民的爱国精神,“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师乃出”——楚国申包胥在秦庭嚎啕大哭,还闹绝食,终于说服秦国出兵救楚。

总之,《左传》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

其思想内容也要比《春秋》丰富。

04《左传》巧妙的安排和精心的剪裁

说到写作手法,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所理解,小到作文、文案,大到文章、书籍,

同样的故事,经每个人之手编纂之后,往往会有不同的效果,

今天我们说到的《左传》,即是经过巧妙的安排和精心的剪裁,得以让每一段历史故事生动起来,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

《左传》的作者在描写一个战争场景时,先是梳理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其后是这样安排的:

它先是写战争发生前的状况——交战双方各自内部是什么情况,是否对战争有所准备,是否得到民众的支持;

接着是双方的外交关系——谁与哪个诸侯国交好,又与哪国有纠纷,谁的立场获得舆论支持;

再其次,才是双方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其中不乏提到“战术”“智谋”这一类因素。

例如晋楚的“鄢陵之战”:

六月,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鄢陵相遇,晋国范文子士燮不想同楚军交战这一情况“范文子不欲战”,

欲至劝说道“子亦见君子事矣,今我辟楚,又益耻也”,意思是说,现在躲避楚军,就增加了耻辱........

之后晋国内部展开了一场争议和辩论,

在这里,《左传》就是先描写晋国的情况——开不开战意见不统一。

此时的楚军又在做什么呢?“楚予登巢车,以望晋军”,

楚王还问身边的大臣晋军正驾着兵车左右奔跑是怎么回事,这里《左传》又描写了楚国的情况——正在观察晋军动向,

紧接着就是晋军的部署——探得楚共王及楚军精兵集中的位置,作出分兵策略,目标是“楚王的眼睛”,

然后是晋国几卿之间的争论、还有楚军轻敌、吕锜梦见自己射中月亮,

这一长串的铺垫之后,才是作战时的情景:

吕锜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军逃跑,养由就射晋军、叔山冉掷中晋国战车砸断了车前的横木.......

双方从早晨打到黄昏,楚共王趁夜色逃走.......

此外,《左传》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晋楚两国相关人物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谈话,

明明是一场战争,却让我们注意到诸多性格分明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的言谈又影响战斗成败,比起战争本身,这更像是一场双方人物力量的角逐,

总之,实属经过巧妙的安排和精心的剪裁,才能如此生动地展现一场战争。

总的来说,《左传》极大地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是《春秋》绝好的辅助材料,

有了《春秋》这样的简明提纲,再加上《左传》这样丰富的阐述,

让我们对先秦时期的历史,了解得更加深刻明了,

在春秋三传中,《左传》被认为比较重要,其作者在记述史实的同时,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观点、理想与情感态度,

运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学手法,尤其是写战争和外交辞令,成为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司马迁的《史记》不少取材于《左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