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看懂了三国志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qwzj/

大家都知道,我们平时讨论的《三国演义》是小说,那是文艺作品。虽然,“三分演义七分史”但是吧,在一些网络历史学家的眼里,演义就是一无是处。一时间“拨乱反正”的“翻案风”是甚嚣尘上。

名义上看,是借用各种机会,给曹操们翻案,其实,更多人是希望通过博人眼球,赚取流量,实际上啊,《三国志》虽然是晋人做书,但是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求米为君做佳传”的写书人,很多时候,尽管心里已经对是非功过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没办法,为了吃饭穿衣活下去,不得不说点违心的话,半点违心的事情。

其实,《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一样,都是以刘备政权集团为正面人物来叙事的,只是《三国志》的作者没办法,万般无奈,才将魏国当了正统,注意,这里可不是“正面”,而对于我们的争议人物,比如诸葛亮,书中更是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

首先,对于曹魏明褒实贬,用后代笔法,这个叫“捧杀”。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

陈寿说曹操政务象商君、申不害,军事像韩信和白起,可谓曹操本人是天纵神武,手下更是明晃晃的耀人天团。张良(荀彧)韩信(张郃)陈平(贾诩)、恶来(典韦)招虎(张辽)周亚夫(徐晃)全都有,结果曹操30多年,楞是没有统一北方。全盛时期的曹魏,可谓黄金阵容,当真是”兵仙满地走,谋圣满山爬”,而且曹魏国力是碾压吴汉两国的,为啥就不能统一天下呢?

要知道,在陈寿的年代,还没有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的,所以,这个天下持久不能统一的根本原因,还是某人自己的问题。而作为陈寿本人,他则是不方便发表官方表态的。

翻到了蜀书,其实就能更明显地看出这种春秋笔法。在评论刘备时

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而实际上,曹操和刘备两人交手的次数并不多,而刘备本人,是深受陈寿敬重的,因此,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刘备的前半生,多次输给曹魏集团。徐州时,刘备和曹豹守城,曹操击破曹豹,而刘备则战后获得了徐州。

汝南时,刘备失利,但战斗是曹仁指挥的。

徐州时,刘备又失利,对方又不是曹操,曹操当时在袭取关羽。

穰山之战刘备压根就没有看见曹兵就撤退了,这种转进,是否算失败,就很值得商榷了。

等到诸葛亮出山之后,不论汉中还是赤壁,刘备都是完胜曹操,所以,魏延才有勇气说,曹操自来,也不怕他,隐含的意思,就是汉中王之前的经历,给了他底气。

仔细看陈寿的诸葛亮传,也能看出类似的春秋笔法:

①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②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③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④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⑤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段话透露了很多信息:

第一句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

第二句分析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分布

第三句话证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高于曹真司马懿张合郭淮,当然对于司马懿,陈寿还是表达了本能的推崇,毕竟说司马懿是“人杰”。

第四句话分析了诸葛亮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天命

第五句话反转且疑问

都说陈寿与诸葛亮有刮爹头皮的仇恨,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纵然是急功近利贪生怕死的陈寿,仍然对诸葛亮推崇备至。而裴松之作为给三国志做注释的人,更是对这段话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信息,了然于胸。也许,这就是史家的惺惺相惜吧!

裴松之: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于余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于辽廓,而罗者犹视于薮泽”者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345.html